"张大夫,这山上长的麻杆子真是治病的宝贝?"王婶拎着竹篓里的野草药,满脸狐疑,老中医捻起一株泛着淡绿的草药,笑着解释:"这可是咱们祖辈传下来的麻笔花,专治风寒咳嗽,比城里买的药材还金贵呢!"
在浙南山区,麻笔花是家家户户都认得的"保命草",这名字听着新鲜,实则是当地对麻黄的别称,每年清明前后,山民们总会背着竹篓进山,专挑那些紫褐色带节的草茎,老人们说,这草茎天生带着毛笔杆似的节痕,开花时又像蘸饱墨汁的笔尖,这才得了"麻笔花"的俗名。
要说这麻笔花的来历,还得从千年前医书里刨根,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的"卑相",说的就是麻黄,古人发现这种丛生在干旱山坡的草本植物,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那些走方郎中背着布囊游医时,总少不了晒干的麻笔花,不过现在城里人认不得土名,药店柜台上摆着的麻黄草,其实就是山里人说的麻笔花。
前年村里刘老师肺炎咳得整宿睡不着,医院吊水半个月都没断根,后来他姑妈从山崖石缝里采来野生麻笔花,配上杏仁熬汤喝,不出三天就见效,这可不是瞎猫撞上死耗子,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麻笔花含有的麻黄碱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挥发油成分还能抑制流感病毒,难怪老辈人拿它当"土抗生素"。
采药可是个技术活,有经验的药农专挑冬至后萌芽的嫩苗,这时茎秆还没木质化,药效最足,采回来要趁太阳没露头赶紧摊开晾晒,夜里得搬进阁楼防潮,当年我跟着爷爷守药棚,半夜总能听见麻笔花在竹筛里沙沙作响,像是无数支毛笔在宣纸上写字。
现在山外头流行"野草变黄金"的说法,去年县里合作社把麻笔花开发成养生茶,玻璃罐里装着切段的草药,泡出来的汤水碧绿清透,游客尝了都说好,却不知道这茶方子里还配了甘草调和,比单喝麻黄汤温和多了,不过老中医叮嘱,这茶性温,体质燥热的人可不敢贪杯。
最近研究所在麻笔花身上又有新发现,他们提纯出里面的多糖成分,做成雾化吸入剂,对哮喘病人特别管用,这倒应了古书里"轻可去实"的说法——麻笔花质轻升散,正适合调理肺气,只是山里老人还是信不过这些新玩意儿,照旧用砂锅煨他们的祖传药汤。
要辨别真假麻笔花也不难,正宗的茎节明显,断面有菊花心,搓碎后香气直冲鼻窍,市面上有些不良商贩拿虎杖冒充,那东西断面发红,煮水喝起来发涩,记得有次要货商收药时,七十岁的赵大爷捏着茎秆轻轻一折,断口处飘出的白烟带着松香气息:"瞧见没?这才是正儿八经的麻笔花!"
眼下正是采收季,山道上又见背着竹篓的身影,年轻人嫌采药钱少,倒是城里来的驴友感兴趣,跟着老药农学认草药,前些天还有个短视频博主举着麻笔花直播:"家人们看这就是传说中的止咳神草!"虽说叫法不专业,倒是让更多人知道了这味山野之宝,不过老人们总念叨,这草药离了故土就失了灵气,非得用山泉水煎煮才地道。
暮色里,晒药场的麻笔花渐渐染上金边,风掠过晾架,带走丝丝药香,这味道裹着千年医理,混着露水泥土的腥甜,在山坳里写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