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早晚温差大,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喷嚏声又开始刷屏了,要说这秋冬季节的感冒啊,十有八九都跟"寒邪"脱不了干系,前两天我裹着羽绒服出门取快递,就被穿堂风吹得直打哆嗦,当晚就开始鼻塞流涕,幸好家里常备着中成药,这才没让小感冒演变成大病。
不过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对风寒感冒药存在不少误解,有人把治风寒的药当万能灵药,有人明明着凉了却吃错药耽误病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怎么正确选用中药风寒感冒药,记住这三个关键点,保证你买药不踩雷!
先分清楚是冷是热 很多药店柜台前都摆着五花八门的感冒药,包装上写着"风寒""风热"让人眼花缭乱,其实辨别方法特别简单:如果怕冷明显,盖三床被子还发抖,流清鼻涕像水一样,舌苔白白的,这种就是典型的风寒感冒,要是发烧时浑身发烫,喉咙痛得像刀割,鼻涕黄稠,那八成是风热感冒。
去年我邻居王叔就闹过笑话,他半夜着凉打喷嚏,翻出抽屉里剩的双黄连口服液就灌下去,结果第二天不仅没好转,还添了肚子疼的毛病,为啥?双黄连是治风热感冒的,人家明明是受寒引起的,这不南辕北辙了吗?后来换成藿香正气水才见好。
认准这几种经典配方 正经的风寒感冒药都有个共同特点——含大量温热药材,最常见的要数荆防颗粒,这药方子里有荆芥、防风两员大将,就像给身体派了两支御林军,专门把守毛孔赶走寒气,我每次着凉必冲这个,喝完半小时就能感觉后背微微发热。
还有个家喻户晓的午时茶,别看它叫茶,其实是袋装的中药颗粒,小时候我妈总说"喝午时茶能祛百病",其实它对付风寒感冒最拿手,尤其是那种吹空调着凉后肠胃不舒服的情况,记得要用开水冲泡,看着深褐色的茶汤飘着草药渣,这才是正宗古法熬制的味道。
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千万别把中成药当糖丸吃!上周我表妹来我家,看见我桌上的感冒清热胶囊,抓起来就往嘴里丢,我赶紧拦住她:"这药虽然苦,但每天三次每次三粒就够了,哪能当零食嚼?"过量服用不但伤胃,还可能引起心悸头晕。
还有人喜欢中西医结合,觉得这样好得快,可上次亲眼看见同事把999感冒灵和头孢混着吃,当场就胃绞痛送医务室了,中药讲究整体调理,西药侧重杀菌抗病毒,两者成分复杂容易互相干扰,非要混吃的话至少间隔两小时。
老祖宗留下的食疗方 要说最温和的治疗方式,还得数厨房里的天然药房,生姜红糖水就是经典的驱寒方,切三片拇指厚的老姜,加两勺红糖煮十分钟,趁热喝下去,整个人从喉咙到脚趾尖都暖洋洋的,去年冬天我外卖小哥淋雨送餐,我给他冲了杯这个,他说比功能性饮料管用多了。
要是家里有新鲜紫苏叶就更好了,摘几片嫩叶煮水,加点陈皮调味,酸酸暖暖的特别舒服,我们办公室小刘每次感冒都带个保温杯来公司煮这个,她说比喝咖啡提神还不伤胃。
特殊人群要注意 孕妇和哺乳期妈妈千万慎用含麝香、冰片的药物,这些成分可能影响宝宝,我闺蜜怀孕时咳嗽,婆婆给她弄了川贝炖雪梨,结果被医生批评说太寒凉,后来改用葱白豆豉汤才好的,所以说孕期生病还是先看大夫最保险。
小朋友用药更要仔细,很多成人药剂量不好掌握,我外甥六岁时发烧,他奶奶给喂了半包复方感冒药,结果孩子整夜烦躁哭闹,后来才知道儿童应该用专门的小儿柴桂退热颗粒,剂量都是按体重算的。
最后提醒大家,吃药期间千万别碰生冷食物,上周我贪嘴吃了根冰棍,本来快好的感冒立马卷土重来,中医说的"忌口"真不是玄学,那些冰淇淋、生鱼片、凉茶饮料,简直就是给寒气开后门。
现在市面上的风寒感冒药越做越精致,什么冲剂、含片、泡腾片应有尽有,但不管包装怎么变,大家记住看成分表,只要见到麻黄、桂枝、羌活这些字眼,基本就是针对寒症的,当然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去看中医号脉,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
对了,预防永远比治疗重要!现在天气渐凉,出门戴围巾护住脖颈,晚上泡脚时加两勺艾叶粉,这些小习惯可比吃药划算多了,希望这篇干货能帮助大家在感冒季少走弯路,祝大家都能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