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中国中药地图,江西绝对算得上是"隐藏大佬",这个被山水环抱的省份,光是道地药材就有800多种,什么蕲艾、泰和乌鸡、枳壳,个个都是中药界的"顶流",但别看现在风光,十年前的江西中药产业还像个"闷葫芦"——守着金山银山,却连个叫得响的品牌都没有,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中医药文化发源地,到底怎么把"草药篮子"变成"金饭碗"的。
先说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江西街头随便找个老表问中药,他能给你唠半小时祖辈传下的土方子,赣西山区的老药农,认草药比认亲戚还熟,这种民间底蕴可不是吹的,江西人玩中药,那真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本事,不过早年大家也就是挖点草药换盐钱,真正形成产业还是近十年的事。
转折来得挺突然,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牌江西"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就像给憋着劲的弹簧松了绑,南昌的小伙子江波(化名)原本在沿海打工,看到家乡种艾草能致富,果断回乡搞合作社。"以前觉得种艾草就是烧蚊香,哪知道现在做成艾绒枕、足浴包,网上卖得贼火。"他现在带着全村300多户种艾,年收入破千万,这种草根创业故事,在赣南、赣东北的中药材基地比比皆是。
政府这波助攻确实到位,省里专门出台《江西省中医药条例》,光是中药材种植补贴就砸下真金白银,在抚州广昌,莲花种植基地连片成海,当地政府直接修好灌溉系统,引进制药企业搞订单农业,更绝的是搞"定制药园",药企提前两年预订药材,药农按标准种,双方旱涝保收,这种模式直接带动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00万亩,相当于绕江西边界线种了三圈中草药。
但别以为种得多就完事了,江西人精着呢,他们盯上了产业链上游的"硬骨头",樟树药业早年靠炮制饮片起家,现在搞起了智能煎药中心,全市70%的中药汤剂在这里智能化熬制,更厉害的是"赣鄱正品"认证体系,给道地药材发"身份证",扫码就能查种植全过程,这种玩法直接对标同仁堂,把江西中药的"出身"搞得明明白白。
不过毛病也不是没有,去年在陇南参加药交会时,江西某药企老板老李就吐槽:"我们药材质量绝对杠杠的,可一进药店就被安徽、四川的牌子压着。"这话戳中痛点——江西中药企业大多扎堆中低端,拳头产品少,品牌溢价低,就像赣南脐橙之前的处境,品质再好,没有品牌还是卖不出好价钱。
省里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最近动作有点猛,先是把中药产业列入"2+6+N"重点产业,南昌、宜春、吉安三地联手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更狠的是搞"中医药+旅游",在庐山、三清山周边建康养小镇,游客白天爬完山,晚上泡着中药浴听《本草纲目》讲座,这小日子想想就美。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科研攻关,江西中医药大学牵头组建了中药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听起来拗口,实则把黄芩素提取效率提高到98%,成本降了四成,这种硬核科技要是能产业化,分分钟能把"江西制造"刷成行业新标。
当然问题还在,比如全产业链条还没完全打通,种植标准化刚起步,深加工能力弱,电商渠道占比不到20%,但看看隔壁云南三七、甘肃当归的发展路径,江西这步棋走得不算慢,特别是今年省政府专门划出5000万专项资金扶持中药电商,这波操作很可能催生一批"网红中药"。
站在鄱阳湖畔往远处看,江西中药产业的版图正在重构,从祖辈传下的草药筐,到现代化的GMP车间;从挑担赶集的药贩子,到直播卖货的"网红药师",这场千年药香的产业升级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就像赣江里的竹筏,只要找准水流方向,总能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