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啊,你家蛐蛐最近咋总蔫头耷脑的?"我蹲在花鸟市场老李的摊位前,看着玻璃缸里那只蜷成"大虾米"的黄头金翅,老李神秘兮兮地掏出个小纸包:"刚配的中药调理包,说这小家伙上火了得败败毒!"
这事儿还得从上个月说起,我在斗蟋蟀圈子里混了七八年,头回听说有人给蛐蛐喂中药,当时群里炸了锅,有人说这是虐虫,也有人信誓旦旦说祖传秘方,趁着给"大将军"洗澡的功夫,我决定好好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
要说蛐蛐和中药的渊源,其实早在《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李时珍老爷子写过蟋蟀能治小儿惊风,不过那是拿人来吃药,现在倒好,主仆关系反着来——人给蛐蛐开药方,我在京城最大的鸣虫市场转悠了三天,发现卖中药饲料的摊位比卖蟋蟀罐的还多。
"您瞅这黄芪、金银花、甘草三件套,"专营虫草饲料的老周掀开冰柜,"都是给'将军'们清热去火的。"他随手抓起只黑头蛐蛐,指甲尖蘸点药粉抹在虫须上:"就跟小孩喝凉茶似的,消暑降温。"说着把虫子放回竹筒,那蛐蛐果然精神抖擞地蹬起后腿。
不过行家都知道,中药调理可不是闹着玩的,东四牌楼的王老爷子养了四十年蛐蛐,他给我讲过个真事儿:前几年有新手给蛐蛐喂六神丸,说是治"将军"打架受的内伤,结果药量没把控好,好端端的紫头金翅愣是成了"醉虾",三天三夜趴在罐底打摆子。
"虫草虽好,可不能贪多。"王老边说边从锦盒里取出片人参须,"就像人吃补品,蟋蟀也得看体质。"他教我辨认罐底的虫粪:黑色发亮是上火,淡黄松散才是健康,这时候就得用麦冬煮水调饲料,比直接喂药片稳妥。
最绝的是潘家园古玩市场那个"虫大夫",人家专门给名贵蛐蛐把脉问诊,用的还是祖传的鎏金脉枕,上周有个老板抱着价值五万的"铁弹子"来瞧病,虫大夫号完脉开了副当归补血汤,你别说,喂了三天,那蛐蛐真从萎靡不振变得活蹦乱跳。
圈里也有争议,西直门斗蟋蟀协会的张会长就泼过冷水:"中药调理就像给人吃保健品,真要是先天不足或者受了重伤,再好的药材也白搭。"他建议新手还是以优质麦麸、胡萝卜为主食,中药顶多当零嘴。
我回家翻出《中国兽医秘方大全》,还真找到治昆虫腹胀的方子,按书里说的用山楂核磨粉,掺在小米粥里喂"大将军",别说,这老将吃了两天,肚皮还真消下去一圈,不过书上也注明:剂量宁少勿多,毕竟蟋蟀体重就那么丁点儿。
现在每次逛虫市,总能看到新手举着手机查"蛐蛐感冒吃什么药",要我说啊,与其病急乱投医,不如平时多注意环境通风、控制喂食量,实在要用药,记得找懂行的师傅开方子——毕竟咱们养的是宝贝疙瘩,可不能让良药变毒药。
(全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