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转凉,后台总有人催着写点"补身子"的方子,要说秋冬进补的老底子讲究,我家传了三代的中药煲生鸡可太有发言权了,这可不是普通鸡汤,而是用十几味药材慢炖出来的"液态黄金",老师傅都说"一锅汤喝透三九天",今儿就把祖辈传下来的配方和窍门全抖搂干净,保准您看完就能照着做!
老灶台上的养生智慧
记得小时候每逢立冬,奶奶天不亮就蹲在灶台前收拾食材,她总说"生鸡要带骨,药香才入魂",特意选两斤半的土鸡,斩块时特意留些脊椎骨。"这骨髓里的精气神,可是人参都补不来的",配药更讲究,当归要选甘肃的头茬货,黄芪必带金黄色菊花心,再配上枸杞、党参、红枣这些"老面孔",最后抓把炒过的糯米养胃气。
药材配伍里的乾坤
别以为药材往锅里一丢就完事,这里头学问大着呢!当归补血要避开铁锅,党参益气得切斜片,红枣要去核才不会燥热,最绝的是奶奶偷偷加的那勺黄酒,她说"酒引药性,就像钥匙开锁",有次我偷懒少放了两味,结果汤清得能照镜子,香味总差那么一口气。
火候掌控的大学问
真正懂行的都知道,砂锅才是这道汤的"灵魂伴侣",冷水下鸡块,浮沫要撇三次——第一遍去血水,第二遍捞杂质,第三遍过油星,药材分批次放,根茎类先煨两小时,果品类半小时后再下,最要紧的是"文火慢熬",灶膛里埋上三根柴火棍,咕嘟咕嘟炖够三个钟头,直到鸡肉酥烂,汤色如琥珀。
汤里藏着四季密码
春天喝要加百合玉竹,夏天配石斛麦冬,秋天放杏仁雪梨,冬天必加肉桂附子,去年邻居王婶风寒咳嗽,我给加了五味子和陈皮,连喝三天就说嗓子顺了,但孕妇要慎用,体热的人少放当归,这道理就跟炒菜放盐似的,差一点就变味。
吃不完的汤底别浪费
剩下的汤别倒!第二天下面条最鲜,第三天煮馄饨最润,要是冻成冰块,感冒初起时兑热水喝,比姜茶还管用,有次我突发奇想拿汤蒸蛋,那凝固如布丁的质感,连挑食的外甥都吃了两大碗。
现在市面上各种"速成养生汤"满天飞,可真要养身子还得靠这种笨功夫,上个月朋友家孩子备考,我送去一瓦罐汤,人家喝得面色红润,考试时思路都清晰了,说到底,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讲究的就是"以形补形,以时养身",这锅中药煲生鸡,喝的是滋味,养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