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巷口堆满红柿子,阿婆们总把墨绿的叶子扫进簸箕,要我说,这些被当成垃圾的柿叶简直是暴殄天物!"在中药铺蹲了三十年的老周师傅吧嗒着烟斗,给我讲了个有意思的故事。
那年霜降前后,隔壁王婶总咳得惊天动地,西药吊瓶打了半个月不见好,老周顺手摘了院里晒干的柿叶,拿砂锅熬了浓浓一碗,没想到连喝三天,王婶的咳嗽竟像被施了魔法似的止住了,这事在胡同里传开,大家才晓得不起眼的柿叶竟是味中药。
翻开《本草纲目》,李时珍早有记载:"柿叶,味苦性寒,无毒,主治咳喘,肺气胀,消渴诸症。"可别小看这巴掌大的叶子,晒干后可是藏着大玄机,前阵子我陪老妈去采风,在太行山脚遇见位采药的大爷,他竹篓里的柿叶都按"白露采青,霜降收红"的规矩分拣,据说不同时节的叶子药效还不一样。
要说这柿叶最神奇的,当属它体内自带的"天然药箱",春天嫩芽刚冒尖时,叶子里维生素C含量比柑橘高两倍,脆生生嚼一片,比吃水果糖还提神,到了深秋经霜打过,单宁成分翻着倍涨,这时候的柿叶泡茶,对付秋冬燥咳比冰糖炖梨还管用,去年办公室流感肆虐,我偷偷偷泡了壶柿叶茶,没想到连着三天嗓子眼都没发痒。
现在城里人讲究养生,其实老祖宗早就玩转柿叶了,河南有些地方立冬要酿"柿叶黄酒",七斤鲜叶配三斤糯米,密封三个月后开坛,琥珀色的酒液带着柿子香,据说能暖胃驱寒,我试过几次,虽然度数不高,但后劲着实厉害,每次不敢喝超过两盅。
不过老周也提醒,柿叶虽好却不能贪多,有次邻居张叔听说能降血脂,每天拿干叶泡水当茶喝,结果连着喝了一个月,半夜总跑厕所,原来柿叶性寒,脾胃虚寒的人多喝容易拉肚子,就像吃药得遵医嘱,拿柿叶调理身子也得讲究方法。
最近发现个新玩法——把新鲜柿叶洗净焯水,拌上面粉鸡蛋煎成饼,刚出锅时外酥里嫩,带着淡淡的草木香,比野菜饼还清爽,不过得赶在叶子变红前采摘,发硬的老叶口感就像嚼木屑,要是遇上下雨天,还可以拿炭火烤柿叶,焦香味能驱蚊,比蚊香健康多了。
眼下又到柿子上市的季节,大家忙着摘果时,别忘了院角那些墨绿的叶子,晒干收进布袋挂在阴凉处,来年泡茶、入菜、敷眼睛,用处多着呢,真要治病还是得问过大夫,毕竟中药讲究辨证施治,可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