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古籍里的其风良方,老中医力荐的5味祛风中药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前些天整理书房时翻出爷爷留下的手抄本医案,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其风症"的诊疗心得,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逢节气交替,总见爷爷用纱布包着几味草药在煤炉上熬煮,袅袅药香里说着"风为百病之长"的道理,如今空调房待久了,忽然觉得肩颈发紧,这才惊觉老辈人说的"防风如防贼"真不是虚话。

古人说的"其风"到底是何方妖孽? 中医眼里的"风"可不是自然界的微风,而是像小偷般无孔不入的致病因素,它可能躲在清晨的露水里,藏在地铁口的穿堂风中,甚至潜伏在你刚吹干的长发间,最要命的是这"风邪"特别擅长组团作案,常拉着寒气、湿气组成"风寒三剑客",或是跟热毒勾搭成"风热联军",就像上个月我熬夜赶稿后淋了雨,结果头疼得像戴了紧箍咒,老中医号脉直摇头:"你这是其风携寒偷袭太阳穴啊!"

药房角落里的祛风高手

  1. 羌活——关节痛的救星 这味带着驼腥味的药材总让我想起西北的风沙,去年骑行川藏线时向导特意揣了包羌活粉,果然翻雪山时用红酒送服,第二天膝盖就没发出嘎吱声,现代研究说它含挥发油能抗炎镇痛,不过咱们老百姓更信服祖辈传下的经验:风湿骨痛时拿它炖猪蹄,连汤带肉吃三天,比膏药管用多了。

  2. 防风——厨房里的保健顾问 别小看这灰扑扑的根茎,可是能文能武的多面手,记得梅雨季邻居王婶送来一罐防风醋,说是早上喝勺能驱寒,试了半月发现确实有效,现在开冰箱前都习惯含口醋,其实防风最妙的是用它煮鱼汤,不仅能去腥增鲜,还能中和鱼肉的寒性,特别适合爱吃海鲜又怕痛风的朋友。

  3. 荆芥穗——感冒初期的急先锋 每次感觉嗓子发痒鼻塞来袭,我妈就催我嚼几粒炒荆芥籽,这黑褐色的小颗粒入口辛凉,像给喉咙做了个蒸汽浴,去年流感高发期,楼下中医馆免费发放荆芥薄荷茶,排长队的老人都说喝了浑身通透,不过要记住,炒过的荆芥才有解表功效,生品反而收敛,这细节很多药店伙计都未必清楚。

  4. 蝉蜕——失眠者的天然安眠药 谁能想到知了猴褪下的壳竟是安神良药?有阵子连续熬夜写稿,神经绷得像琴弦,老中医开了方里有蝉蜕,睡前用它煮水泡脚,看着蜷缩的金壳在水中舒展,莫名有种治愈感,后来查资料才懂,这空壳质轻能入肝经,把被风搅乱的魂儿轻轻安抚下来,比数羊管用多了。

  5. 白芷——面膜碗里的千年秘方 女生们注意了,古代贵妃用的玉容散主料就是白芷,上周采访美容院老板,她偷偷透露明星们追捧的"中药粉膜",核心成分正是这散发着淡淡香气的白色粉末,不过要避开强光使用,否则美白不成反变"小黑人",我个人更喜欢用白芷炖蛋,早餐吃半颗,一整天呼吸都带着草木清香。

现代人的防风必修课 在这个到处是隐形"风口"的时代,防风早已不只是喝喝药汤那么简单,写字楼的姑娘们可以试试防风簪子——将艾绒裹在铜制发簪里,既能当饰品又能随时嗅闻醒脑,外卖族必备紫苏叶,拆快递前擦擦包装袋,既能杀菌又防着无形风邪,最绝的是外婆教的"拍打法":每天掌心击打八虚(肘窝、膝窝),如同给身体做风力安检。

那些年我们错怪的"风" 很多人以为防风就是裹紧衣服,其实真正的养生高手都懂得"开窍泄风",就像老茶客讲究"七泡留白",喝茶到第七泡故意敞开杯盖,让郁积的茶气随风散去,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这样的智慧呼吸,该开窗时迎着晨风深呼吸,该闭关时用丝巾护住后颈,这才是与"其风"相处的正确姿势。

窗外的梧桐叶又在沙沙作响,我合上爷爷的医案本,往保温杯里投进两片防风,这些年见过太多人花大价钱买保健品,却不知厨房抽屉里就有抵御"其风"的法宝,想起爷爷常说:"好药不在贵贱,对症才是根本。"这大概就是中医药留给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