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这句顺口溜里藏着咱老祖宗的智慧,要说这人参啊,光是别名就有十几个,每个名字都带着一段传奇故事,今天咱们就掰扯掰扯,这棵"百草之王"到底有多少马甲?
【一、山里人的土味叫法】 在长白山采参人的行话里,人参有个接地气的名字叫"棒槌",老把头们进山寻参,发现疑似参苗时不会直接说破,而是用红绳系在树干上做记号,这种暗号被称为"索拨棍",为啥叫棒槌?原来新鲜人参的根须展开后,活脱脱像老太太捣衣用的木棒槌,采参人讲究"七两为参,八两为宝",遇到大货就会喊"棒槌!",这声吆喝既是提醒同伴也是祈福。
【二、典籍里的雅称密码】 翻开《本草纲目》,李时珍给人参起了个文绉绉的别名叫"黄参",这可不是随便起的,野生人参表皮泛黄,经过炮制后更是金黄透亮,古人认为五色对应五脏,黄色入脾,正合人参健脾益气的特性,还有个"人衔"的古称,典出《神农本草经》,说的是这灵物能续人性命,仿佛上天赐予的"衔命之药"。
【三、帝王家的专属称谓】 清朝皇室把人参供在神坛上,专门赐名"地精",这个雅号源自《春秋运斗枢》"瑶光星散为人参",满族人视其为吸收天地灵气的精灵,康熙爷曾在关外设立"皇封参场",每年秋季都要派专员祭拜山神,举行"放山"仪式,更有趣的是,宫廷里还流传着"龙参"的叫法,专指长白山深处百年以上的野山参。
【四、药铺柜台的行话】 老中药铺的掌柜们管人参叫"神草",这可不是瞎吹,相传乾隆南巡时突发急症,御医开出的方子里缺了一味人参,幸亏江南药商献上珍藏的老山参,这才解了皇帝的病,从此民间就有了"人参救命,胜似神灵"的说法,不过您要是去抓药,可别叫错,处方上得老老实实写"人参",不然老师傅该犯嘀咕了。
【五、海外流传的洋名字】 这宝贝出了国门也有洋名,韩国人叫它"高丽参",其实这是误会,明朝时期,朝鲜贡品中的优质人参常被转赠日本,日本人误以为产自高丽,就这么叫开了,现在咱们东北的参农听了直乐呵:"咱这才是正根儿!"倒是美国人实在,直接按长相命名为"Panax ginseng",Panax在希腊语里就是"包治百病"的意思。
说了这么多名号,您可别以为都是虚头,行家看参有诀窍:野山参讲究"芦长碗密枣核艼",园参则要瞧"肩宽体胖皮细嫩",不过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是林下参、移山参,真正的野山参比熊猫还稀罕,倒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别名,倒成了辨别药材年份的暗语——百年参才配得上"地精"的称号。
下次去中药铺,您不妨考考抓药师傅:"老板,来株'人衔'!"保准他眼睛一亮,知道遇上懂行的主顾,这人参的别名文化,可不正是咱老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