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家的人参该'搬家'了!"清晨五点,哈尔滨市宾县鸟河乡的雾气还没散尽,技术员小刘已经踩着露水钻进了大棚,他嘴里说的"搬家",是给生长三年的人参换更大的"住所",这片黑土地上,哈尔滨市北北方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的基地里,每天都有这样的"搬迁故事"在上演。
【黑土里的金疙瘩】 要说这家企业的故事,得从2016年的那个春天说起,当时几个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毕业生,揣着导师给的人参种子,在松花江北岸承包了三百亩荒坡,谁也没想到,这些当初被村民笑话"种草玩"的年轻人,如今把人参种成了带动周边七个村致富的"金疙瘩"。
"咱这黑土地看着肥,其实种中药挺较劲。"公司创始人王振国指着地里竖着的温度计说,"夏天地表温度能飙到40度,冬天冻土层又厚,但寒地药材的有效成分反而更高。"他们摸索出的"三避三控"种植法——避强光、避积水、避污染,控温、控湿、控肥,让关平的人参皂苷含量比南方产区高出15%。
【科技种田有门道】 在公司的组培室里,上百个玻璃罐里泡着人参苗,像科幻电影里的实验室,技术总监李娜拿起一株带着水晶珠的幼苗:"这是我们研发的'寒地速生'品种,别人五年才能采收,我们四年就能长成。"说着她打开手机APP,屏幕上跳动着各个大棚的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数据,"现在种地就像养孩子,得24小时盯着'体检报告'"。
最让人叫绝的是他们的"轮作密码",玉米地套种黄芪,大豆田间作防风,连废弃的宅基地都种上了芍药,财务经理算过账:这种"见缝插针"的种植法,让土地利用率提升了三倍,去年光玉米就多收了200吨。
【药材变身记】 走进加工车间,烘干机的轰鸣声中飘着参香,分级工王大姐手速飞快,肉眼就能分出五年参、八年参。"看这主根上的螺旋纹,像不像老树的年轮?"她举起支人参,"这样的极品要卖到广药集团做安宫牛黄丸原料",车间墙上挂着"身份证"追溯系统,扫码就能看到哪块地、哪个技术员经手,比超市买菜还透明。
公司最引以为傲的,是去年和哈药集团合作的"定制药园"项目,根据药企需求,定向培育道地药材,价格比普通药材高出三成,现在仓库里堆着发往同仁堂的黄芩、发往片仔癀的川芎,还有即将出口新加坡的红参切片。
【乡村振兴新引擎】 每天清晨,二十多辆三轮车会载着新鲜药材涌向公司。"以前种玉米挣不到钱,现在侍弄药材,一垧地能赚四万块。"胜利村的赵大哥算着账,他家六口人都在基地打工,加上土地租金,去年盖起了新房,像赵家这样的农户,周边乡镇有360多户。
公司还搞起了"药材课堂",每月15号雷打不动培训种植技术,68岁的陈大爷戴着老花镜记笔记的样子,成了基地一道风景,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开发了"中药养生游",城里人可以来挖人参、做药膳,去年接待了八千多名游客。
【北药南销新版图】 在公司的电商直播间里,主播正掰断一株人参演示"菊花心":"老铁们看好了,这才是正宗的林下山参!"后台数据显示,他们通过拼多多、抖音卖出的中小规格药材,占到总销量的35%,最近刚和江南某中药厂签下千万订单,用防风、苍术等药材做中药配方颗粒。
不过挑战也不少,物流经理皱着眉头说:"鲜人参运输得用冷链车,运费占成本两成。"质量总监更担心假冒问题:"市场上打着'东北参'旗号的,十个里有仨掺假货。"为此他们申请了地理标志认证,还在包装盒里藏了DNA防伪标签。
夕阳西下,装载着药材的货车驶向远方,王振国站在田埂上望着渐渐亮起的基地灯光:"明年打算建中药饮片厂,把加工环节留在本地。"这片曾经荒芜的黑土地,正在书写着北药产业的新传奇,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喝过用正宗东北药材煲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