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收:时机比努力更重要
中药材不是“熟了就摘”,不同药材的采收时间直接影响药效。
- 根茎类(如人参、黄芪):通常在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此时有效成分积累到峰值。
- 花果类(如金银花、枸杞):菊花要选晴天露水干后摘,枸杞则在夏秋果皮变红时晨采,避免暴晒裂果。
- 树皮类(如杜仲、肉桂):春天树液流动前剥皮,此时汁液足、韧性好。
避坑提醒:阴雨天千万别采收!药材含水量高容易发霉,像半夏、贝母这类怕水药材,雨天采收直接报废。
净制:给药材“洗白白”
采回来的鲜货带着泥土、杂草甚至腐烂部分,必须“净身”:
- 去杂:用竹筛筛掉泥沙,手工挑出枯叶、烂根,比如当归,得把芦头(根茎残渣)剪干净。
- 分级:按大小、粗细分档,比如三七分“春七”“冬七”,品相好的卖高价,差的做提取物。
- 清洗:流水冲洗别泡水!像薄荷这类芳香药材,泡久了挥发油全跑光,药效大打折扣。
切制:一刀定乾坤
药材切法直接影响干燥速度和药效释放:
- 薄片(如天麻、山药):切1-2mm厚,易烘干且煎煮时成分析出快。
- 段或块(如桂枝、茯苓):长条药材切3-5cm段,块状药材切成骰子大小。
- 特殊处理:延胡索要煮透心再切,白芍用硫磺熏?NO!现在多用烘箱控温替代,更安全。
老师傅秘诀:刀工要利落,切面光滑不破茬,否则干燥时容易变色发霉。
干燥:火候是门艺术
干燥方法错,药效全白搭!常见方法有:
- 晒干:适合皮厚、油性大的药材,比如牡丹皮摊开晒,每天翻面防两面干湿不均。
- 阴干:菊花、石斛这类怕晒的药材,挂在通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变色。
- 烘干:人参、灵芝用烘干机,温度控制在50-60℃(高温会破坏皂苷),中途勤翻动。
血泪教训:虫草如果急火猛烤,腺苷含量直接腰斩!低温慢烘才是王道。
炮制:简单几步提升药效
初加工也包含基础炮制,
- 蒸煮:何首乌用清水煮透,破坏毒性成分;黄精蒸到“黑如漆、润如玉”。
- 发汗:玄参堆闷发汗,让内部水分向外渗透,再晒干,反复几次直到色泽黑亮。
- 熏硫:部分药材(如山药、百合)用硫磺熏蒸防腐,但残留超标会伤人,建议用烘箱替代。
储存:防潮防虫是生死线
干货若存不好,一年白忙!记住这几点:
- 包装:麻袋、纸箱透气差,改用无纺布袋或木箱,每层放石灰包吸潮。
- 环境:仓库温度≤30℃,湿度≤60%,定期检查有无霉斑、虫蛀(尤其是动物类药材如蝉蜕)。
- 防虫:花椒、陈皮可放大蒜瓣驱虫,贵重药材(如虫草)冷藏保存。
细节决定中药生死
从采收到储存,每一步都是技术活。
- 采收晚一天,丹参酮含量降10%;
- 切片太厚,烘干时间翻倍还可能外焦里生;
- 储存疏忽,整批人参发霉只能当柴烧。
建议新手先小批量试错,多和老药农交流,毕竟中药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差一个环节,好药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