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年,"国潮"风刮得特别猛,连带着中医药也成了香饽饽,前两天跟朋友去中医院抓药,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居然开始研究《本草纲目》了,这场景放在十年前简直不敢想象,不过要说真正把中医药玩出新花样的,还得看中国中药控股集团这个"国家队"选手,这家扎根中药行业二十多年的央企,最近又搞出了新动作——在云南建了个万亩林下三七种植基地,把传统药材和现代农业结合得那叫一个妙。
说起来中国中药控股集团可能有人觉得陌生,但要是你买过北京同仁堂的中成药,八成就跟他们打过交道,这家2003年在香港上市的央企,手里攥着140多家子公司,从种药材到做药丸,从开药店到搞电商,整套产业链玩得贼溜,去年他们光中药材贸易就做了近百万吨,够开个"中药超市"了吧?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搞的那个"智慧药房",现在去医院抓过中药的都知道,以前要等半天才能拿到煎好的药包,现在他们用全自动煎药机配上物联网系统,手机扫码就能查煎药进度,顺丰直接送药到家,上海张阿姨上个月腰疼,就是用手机下单,第二天就收到真空包装的汤药,连火都不用烧,这种把传统熬药搬到云端的操作,确实有点东西。
不过要说真本事,还得看他们对药材源头的把控,前年我去甘肃参加过他们的当归种植基地开放日,好家伙,整片山坡都是标准化种植区,老药农拿着手机就能监测土壤湿度,无人机在天上飞一圈就知道哪块地该施肥,这种"老中医+黑科技"的组合,让他们的药材质量比市场平均水平高出一大截,听说他们现在给旗下药企供货的中药材,90%都是自己种的,这品控力度确实让人服气。
最近他们又在搞个大动作——中药配方颗粒,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把中药打成速溶咖啡式的颗粒,医生开完方子,药房直接像冲奶茶似的给你配好,去年疫情的时候,他们给武汉送去的配方颗粒可帮了大忙,医护人员直接开水一冲就能喝,比熬药方便多了,现在全国已经有上万家医疗机构在用他们的配方颗粒,连同仁堂、片仔癀这些老字号都成了合作伙伴。
别看他们家大业大,在传承方面可是一点不含糊,前几年他们把清代名医陈修园的医学手稿数字化,搞了个线上博物馆,最近又在跟中医药大学合作,用AI技术分析古方剂的配伍规律,有次听他们研发部的小哥吐槽,为了还原某个古方的炮制工艺,团队愣是在实验室里试了两百多次,最后发现关键步骤在于炒药时锅铲的角度,这种较真的劲儿,难怪能拿下国家级绝密级中药保护品种。
在乡村振兴这块,他们也琢磨出新玩法,去年在贵州搞的"定制药园"就挺有意思,农户按标准种药材,企业包销,价格还比市场高15%,有个苗族村靠种太子参脱贫的故事,现在都成了当地干部口中的典型案例,更绝的是他们搞的"共享仓储",把分散在农户手里的药材集中存储,用区块链技术保证溯源,这下银行愿意给贷款,药农扩大种植就不差钱了。
最近刷短视频总能看到他们搞的"中药咖啡",把黄芪、枸杞这些药材做成咖啡伴侣,在年轻人里圈粉无数,还有那个"二十四节气养生日历",每个节气都配个药膳食谱,我家老妈现在天天照着做,不得不佩服他们这波跨界营销,硬是把老字号玩出了网红范儿。
站在行业角度看,他们这些年确实踩准了节奏,趁着国家大力扶持中医药的东风,先是把产业链上下游打通,接着用科技手段提升效率,最后再玩文化输出,从种药到卖服务,从治病到治未病,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难怪能坐稳行业头把交椅,前几天看财报,他们去年营收突破200亿,相当于每天进账半个亿,这吸金能力简直堪比网红直播间。
不过话说回来,中医药要想真正走出去,光靠一家企业还不够,就像他们董事长说的,现在最大的挑战是怎么让中药像咖啡一样被全世界接受,前阵子听说他们在欧洲搞的"中药咖啡体验店"反响不错,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能看着老外捧着保温杯喝枸杞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