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这灰扑扑的干皮子真是药材?"我指着中药店里角落里的咸鱼干似的东西,满脸怀疑,老中医笑了笑,捏起一片递给我:"这可是治胃病的宝贝,我们海边人祖祖辈辈都靠它续命呢!"
原来这不起眼的"海冻皮",学名叫鳗鱼皮,是海鳗褪下的表皮,别看它皱巴巴像晒干的抹布,在浙东沿海可是被称作"海底软黄金",当地渔民常说:"宁要三斤海冻皮,不要十斤人参须",这话虽然夸张,倒真道出它在民间药膳里的地位。
千年传承的海洋馈赠
海冻皮入药的历史能追溯到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鳗鲡鱼皮,味甘性平,主五痔瘘疮,杀诸虫",不过真正让它声名大噪的,是清朝乾隆年间浙江道地药材名录将其列为"海八珍"之一,那时候沿海商船出海前,必在货舱里备上几麻袋海冻皮,既能当应急药材,又能当航海时的零嘴。
老渔民讲起海冻皮总带着股自豪:"以前没有胃药片,海上风雨天犯胃痛,嚼两片晒干的鳗鱼皮,比什么西药都管用。"这种经验可不是瞎编,现代研究发现,海冻皮富含胶原蛋白和鳗鱼素,对胃黏膜确实有修复作用。
从渔村灶台到中药铺子
在象山石浦的老街上,随便推开哪家中药铺,准能在最显眼的位置看见挂着的海冻皮,这些深褐色的鱼皮要经过"九蒸九晒"的古法炮制——蒸笼里铺上新鲜荷叶,鳗鱼皮在蒸汽中慢慢卷曲,晒足三伏天的太阳,直到表面泛起油亮的包浆。
"炮制学问大着呢!"七十岁的陈药师边说边演示,"鲜皮直接晒要发腥,蒸过再晒能锁住鲜味,你看这卷边的叫'龙鳞皮',专治咳嗽;直板的'虎纹皮',对付风湿最灵。"他手里这片巴掌大的鱼皮,在懂行人眼里分明就是分级严选的药材。
厨房里的养生密码
别看海冻皮看着硬邦邦,真要料理起来可讲究,当地人最爱用瓦罐慢炖,配生姜红枣去腥,文火熬到鱼皮化作乳白浓汤,有次在温岭朋友家蹭饭,阿婆端出的海冻皮炖猪肚让我惊为天人——Q弹的鱼皮吸饱肉香,入口即化的胶质裹着药香,连吃三大碗都不腻。
"年轻人总问有啥营养?"阿婆笑着揭开砂锅,"这汤里胶原蛋白比燕窝实在,鳗鱼酸还能养肝,我们坐月子的女人,就靠这个补身子。"说着往汤里撒了把枸杞,红黄相映的模样确实诱人。
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别以为只有老辈才认这土方子,去年宁波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中草药》期刊上发表论文,证实海冻皮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抑制率超过85%,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发现不同海域的鳗鱼皮药效差异明显——东海产的抗菌成分含量比渤海高3倍。
这些科研成果让海冻皮有了新身份,现在走进Ole超市,能看到真空包装的"即食海冻皮",标签上印着"含鳗鱼多糖≥12%",有次见闺蜜往办公室花茶里加两片,还说这是"固态益生菌",不得不佩服商家的营销脑洞。
选购门道与食用禁忌
想买正宗海冻皮可得擦亮眼,行家教了我三个诀窍:先看光泽,优质品表面像涂了层琥珀;再闻气味,应该有淡淡海盐香,刺鼻的就是硫磺熏过的;最后掰断面,真品应该像牛皮糖般拉丝,脆的肯定是陈年旧货。
不过再好的东西也有讲究,中医提醒,海冻皮性偏寒,体质虚寒的人要搭配胡椒、肉桂,有次记者朋友连续喝海冻皮汤治胃病,结果拉肚子进医院,就是忘了自己阳虚的体质,所以老话"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真不是白说的。
站在舟山水产市场的摊位前,看着成捆晾晒的鳗鱼皮在海风中轻轻摇晃,突然想起那个中药柜角落的场景,或许正是这些看似粗粝的海味药材,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存智慧——取之海洋,用之安康,千百年来默默守护着海岸线上的万家灯火,下次再路过海鲜市场,不妨买两片回家试试,毕竟老祖宗留下的养生密码,可比网红保健品实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