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药材种植论坛召开,传统农业如何搭上科技快车?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6 0
A⁺AA⁻

"以前种药材靠天吃饭,现在手机就能查土壤酸碱度",在云南文山举办的首届中药材种植论坛上,老药农李师傅的感慨引发全场共鸣,这场聚集了全国300多位种植大户、农业专家和药企代表的盛会,揭开了中药材产业升级的序幕。

田间地头的"老把式"遇上新科技 在文山州丘北县的万亩三七基地,无人机正在空中喷洒营养液,50岁的种植户王大姐掏出智能手机,熟练地查看物联网监测数据:"温度23℃,湿度65%,这茬三七该追肥了",这种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正是此次论坛探讨的核心议题。

中国中药协会种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明在主题演讲中透露惊人数据:我国中药材年需求量超400万吨,但规范化种植率不足40%。"很多农户还在用百年前的方法种药材,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有效成分不稳定。"他指着大屏幕上的检测报告说,某批次人参皂苷含量相差竟达3倍。

从"看天吃饭"到"订单种植"的转型 在分组讨论环节,安徽亳州药商陈总展示了他的"秘密武器"——与种植户签订的保价收购协议。"我们提前半年锁定种植面积,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收获时按药典标准分级定价。"这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参会者看到了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展示的"智慧药田"系统,通过土壤传感器、气象站和AI算法,系统能精准预测最佳采收期,项目负责人举例说,原本需要二十年才能掌握的西洋参种植技艺,现在通过数据模型,新农户三年就能上手。

藏在深山里的致富密码 论坛专门设置了"道地药材发展专场",青海枸杞种植大户马老板分享的经验发人深省:"我们祖辈种枸杞只卖鲜果,现在开发了枸杞芽茶、枸杞面膜,亩产值翻了五倍。"这种延伸产业链的思路,让山西连翘、广西罗汉果等地方特色品种找到了新出路。

最引人注目的是"林下经济"模式,湖北恩施的向阳合作社代表介绍,他们在杉木林下套种黄精、重楼,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亩林地年收益能达到8000元,比单纯造林强多了。"现场立刻有20多个合作社负责人添加了微信。

破解"成长的烦恼" 在闭门研讨会上,行业痛点被摆上台面,云南白药采购总监指出:"现在市场上80%的中药材还是散户种植,质量参差不齐。"而河北安国药市的商户则抱怨:"标准化种植推高成本,传统硫磺熏蒸的药材反而更有价格优势。"

针对这些矛盾,农业农村部中药材专家指导组组长李教授开出药方:"要建立全流程追溯体系,让优质优价成为市场常态。"他建议政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种植户提供检测、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

看见未来的N种可能 闭幕式上发布的《2024中药材种植蓝皮书》显示,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突破5000万亩,但机械化水平不足30%,这个数据既暴露短板,也预示商机——多家农机企业现场签署了合作协议,研发适合山地作业的小型播种机、收获机。

更让人兴奋的是"定制种植"新模式,北京某中医馆负责人当场下单:"我们需要500亩特定重金属含量的丹参,愿意溢价30%采购。"这种C2M模式(用户直连制造)为中药材种植指明了高端化方向。

夜幕降临,文山城区的路灯下,几位种植户还在热烈讨论,四川彭州的川芎大户老张边收拾行李边说:"明年这时候,我们再来比比谁家的数字化大棚建得更好!"首届论坛虽然落幕,但中药材产业升级的大幕,才刚刚拉开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