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药材市场风云变幻,政策、天灾、资本三重暴击下的行业震荡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5 0
A⁺AA⁻

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堪称一场“魔幻大戏”,有人一夜暴富,有人血本无归,政策猛拳、天公作乱、资本搅局三记重锤砸下来,连老药贩子都直呼“看不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一年中药材市场到底经历了啥?


政策猛如虎,药商直呼“扛不住”

2017年最让药商头疼的,莫过于环保风暴和质量监管的“双杀”,环保督查组像“扫雷”一样横扫全国,河北、安徽、甘肃等地的中药材加工基地被重点关照,说白了,以前那种“土法炮制”“煤火烘干”的小作坊,统统被贴了“污染”的标签。

举个例子,甘肃定西的当归加工户,以前用硫磺熏蒸防虫是“潜规则”,2017年直接被查得底朝天,很多散户没来得及升级设备,只能眼睁睁看着仓库里的当归烂掉,更狠的是,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突然加速,大批中小饮片厂因“飞检不过关”被吊销资质,据行内人透露,当年至少有30%的中小型药企被迫退出市场。

但政策也不全是坏消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那年发了《中医药法》,明确要扶持中药材种植,云南文山的三七、河南焦作的四大怀药,都吃到了“地理标志保护”的红利,可惜这波政策利好还没完全落地,就被另两件事搅了局——天灾和资本。


天公不作美,“靠天吃饭”变“靠天坑人”

中药材这行,向来是“旱涝保收”的反面教材,2017年的极端天气,直接让药农心态崩了。

先说贵州和四川的“厄尔尼诺后遗症”,春季暴雨冲垮了大片黄连、川芎种植地,地里的药材泡烂了根,药农含泪挖出来只能当柴烧,更惨的是宁夏的枸杞,夏天高温破纪录,日照时间长得离谱,枸杞晒成了“炭”,品相差的直接跌价一半。

但最魔幻的还得数山东的“倒春寒”,本来该4月开花的金银花,硬是被一场冰雹砸得颗粒无收,药商老李回忆:“往年这时候早该收货了,2017年愣是等到6月才凑齐一车货,价格比往年翻了三倍!”这种“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行情,让整个市场彻底乱套。


资本下场“割韭菜”,药商变“赌徒”

如果说政策和天气是“明枪”,那资本就是“暗箭”,2017年中药材市场突然涌入一堆“门外汉”——搞房产的、做股票的、甚至炒比特币的,全跑来囤货,他们盯上的不是药材本身,而是“涨价预期”。

最典型的就是三七,2016年三七价格还在低谷,亩产收益不如种白菜,结果2017年资本一进场,疯狂包地、囤货,把价格从每公斤80元炒到300元,但资本哪懂“循序渐进”?大量抛储时直接砸穿底线,到年底价格暴跌到150元,散户药农血本无归。

另一个例子是党参,资本方联合药商放出“减产90%”的谣言,三个月内价格从40元飙到200元,可当甘肃实际产量曝光后,泡沫瞬间破灭,高位接盘的药商赔得裤衩都不剩,说白了,资本玩的是“击鼓传花”,最后接棒的永远是散户。


市场分化:有人吃肉,有人喝汤

虽然2017年整体行情混乱,但细分赛道却藏着机会,比如动物类药材,水蛭、蝉蜕这些靠人工采集的品种,因环保限制捕捞、采集成本飙升,价格稳坐“火箭”,水蛭从每公斤500元涨到800元,养殖户笑得嘴都合不拢。

再比如“药食同源”概念爆发,黄芪、枸杞、玫瑰花这些既能入药又能泡茶的品种,搭上“大健康”风口,销量暴涨30%,尤其是青海的昆仑雪菊,被包装成“高端养生茶”,一斤干花卖到上千元,药农做梦都在笑。

但大多数常规药材就没这么幸运了,白术、麦冬这些大宗品种,因扩种过度,价格跌到成本线以下,安徽亳州的一个药商吐槽:“白术每亩成本8000元,收购价才6000元,种得越多赔得越惨!”


2017年给药农的残酷教训

回头看2017年,市场像极了一场“大逃杀”,总结下来三条血泪经验:

  1. 政策敏感期别当“愣头青”:环保设备赶紧升级,GMP认证别拖,否则随时可能被踢出局。
  2. 天灾面前要学会“跑路”:极端天气频发的年份,宁可少赚也别压货,尤其是根茎类药材。
  3. 远离资本炒作的“赌场”:但凡听说“减产绝收”“资本入场”的消息,赶紧跑!庄家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