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传统产业如何搭上现代快车?

一归堂 2025-05-03 科普健康 1604 0
A⁺AA⁻

"老张,你家后山那片黄芩今年又涨价了吧?"村口小卖部的王婶一边扫码付款一边寒暄,老张摸着手机里的收款记录笑得憨实:"可不咋的,开春那批货刚被药企收走,亩产比去年多挣两千块!"这样的对话在皖南山区越来越常见,折射出中药材种植这个古老行当正在经历的蜕变。

政策春风下的"草药经济" 这两年,农业农村部连续出台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可不是摆设,在云南文山,"七乡人民种三七"的标语刷满进村路,当地政府不仅补贴种苗,还建起质量检测中心,90后返乡青年李明算了一笔账:以前零散种石斛,收购商压价时每斤不过80元;如今加入合作社,按有机标准种植的紫皮石斛能卖到260元,更让他惊喜的是,农业局的技术员隔三差五往山里钻,手把手教智能滴灌系统的用法。

藏在深山的财富密码 中药材种植的火爆绝非偶然,且看几组鲜活数据:同仁堂在河北滦平建的丹参GAP基地,带动周边3000多农户年均增收4.8万元;广州白云山周边的砂仁种植户,靠着"企业+农户"模式,产品溢价达35%,这些数字背后,是现代人对健康需求的升级——据天猫健康数据显示,2023年中药材类目成交额同比增长76%,其中90后消费者占比首次突破四成。

新技术撬动千年行当 在浙江磐安,"老药农"陈师傅最近迷上了无人机,他给记者展示手机里的农事日历:哪块地该追肥,哪片坡要除草,系统自动推送提醒,更神奇的是县里推广的"药材管家"小程序,输入经纬度就能查看土壤重金属含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道地药材品质更稳定,河南禹州的金银花种植大户甚至玩起了"订单农业",通过区块链溯源让采购方实时查看生长情况。

暗流涌动的挑战 不过这趟致富列车并非人人赶得上,在甘肃陇西,就有药农因盲目扩种导致当归滞销。"去年收购价跌到2.8元/公斤,还不够化肥钱。"药贩老刘指着库房里堆积的药材直叹气,更棘手的是行业标准缺失,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同名中药材价格差可达10倍,消费者难辨优劣,这倒逼着各地加快建立追溯体系,安徽亳州已经试点"一物一码",扫码就能看到药材"出生证明"。

未来赛道的无限可能 站在山坡放眼望去,成片的黄精套种在油茶林下,这是时下最热门的"林下经济",江西樟树的种植户摸索出"乔木+灌木+草本"三层种植法,亩产值直接翻番,更前瞻的玩家已经开始布局"中药工业旅游",在四川彭州,游客既能体验采挖川芎,还能亲手制作香囊,而随着《中医药法》实施,"药食同源"目录不断扩容,黄芪面条、枸杞奶茶等衍生品正在打开新蓝海。

夜幕降临,皖南山区家家户户亮起算账的灯光,老张的儿子正在直播介绍自家种植的重楼:"老铁们看好了,这是今天现挖的......"屏幕那头,来自深圳的订单正簌簌涌入,从《神农本草经》到直播间,从深山野岭到资本市场,这场延续千年的"国粹经济"正在书写新的传奇,或许正如某位中药材流通协会会长所言:"我们种下的不仅是草木,更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与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