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老百姓总爱说"是药三分毒",可您知道吗?咱们身上藏着18个"天然药库",每个穴位都像一味救命仙草,今天给您扒一扒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人体药房",学会用穴位养生,比吃补品划算多了!
头颈部的"急救三味药"
先说百会穴,这穴位在头顶正中央,就像个天然"安宫牛黄丸",熬夜加班头晕脑胀时,用手指肚轻轻转着揉50圈,立马神清气爽,隔壁张婶高血压犯了,我教她每天梳头时重点刮刮百会,半个月就扔了降压药。
风池穴堪称"板蓝根",感冒初起最管用,去年流感季,我闺女打喷嚏流鼻涕,我用拇指按住她后脖颈凹陷处揉了十分钟,当晚就退烧了,这招特别适合不敢吃药的孕妇和小孩,记住要左右各揉3分钟,像拧毛巾那样转着按。
再说天突穴,这可是"川贝枇杷膏"的平替,咳嗽痰多时,仰着头从喉咙凹处往下推到锁骨,力度像擦玻璃似的轻柔,我邻居王大爷抽烟几十年,天天咳得震天响,坚持推腹三个月,现在咳嗽声小了一半。
上肢部的"参茸鹿茸"
合谷穴就是现成的"西洋参",提神醒脑杠杠的,上班族困得眼皮打架时,把右手拇指塞进左手虎口,用力掐揉2分钟,那酸爽直冲天灵盖,工地老赵被钢筋砸了手,我教他边冰敷边按合谷,半小时止痛效果比吃药还快。
内关穴堪比"丹参滴丸",心慌胸闷必备,上个月我妈心绞痛发作,我赶紧给她按手腕横纹上三指宽的位置,两分钟后就缓过来了,这穴位得用指甲尖掐,像摘豆角筋似的垂直用力,家里备着准没错。
少海穴是"阿胶糕"的天然版,头发干枯毛躁?用梳子背面从肘尖内侧往肩膀方向刮,每天早晚各五分钟,我们舞蹈队的小姐妹都这么护头发,三个月发质明显变亮,比吃黑芝麻糊管用多了。
躯干部的"滋补秘方"
中脘穴就是"健脾丸",消化不良找它就对了,饭后半小时顺时针摩腹,重点照顾肚脐上四指宽的位置,能听到咕噜咕噜的肠鸣音才算到位,楼下早餐店老板胃胀气多年,坚持这么做半年,现在能吃三大碗面条了。
命门穴堪称"六味地黄丸",补肾强腰第一名,每天晚上看电视时,让艾条温灸腰椎第二节下方,热乎气透进肚皮眼,比吃枸杞有效十倍,我们广场舞队刘姐坚持三年,现在爬黄山都不带喘粗气的。
期门穴是"逍遥丸"的天然替代品,更年期心烦意乱时,双手掌心对着乳房外侧推揉,力度像摸小猫后背那么轻柔,街道办李主任更年轻期综合征,我教她这个手法,现在见谁都笑眯眯的。
下肢部的"民间偏方"
足三里绝对算得上"黄芪精",增强免疫力就靠它,每天用拳头捶打膝盖下四指处的肌肉堆,早起睡前各一百下,我们社区王大爷七十岁还能扛煤气罐,秘诀就是雷打不动敲足三里二十年。
涌泉穴就是"朱砂安神丸",失眠星人救星,睡觉前用脚底滚网球,重点刺激脚心凹陷处,十分钟就能哈欠连天,对门陈老师教高三班,靠这招抗住压力不脱发,现在她学生都跟着学。
太溪穴堪比"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法宝,坐在沙发上跷二郎腿,用手掌心搓脚踝内侧骨头最高点,搓到发热为止,我们瑜伽班李教练四十岁生二胎,全靠每天搓太溪保持体力。
隐藏的"特效偏方"
还有个秘密穴位要告诉您——承山穴,这可是"云南白药"的翻版,逛街走久小腿抽筋时,突然猛踹墙根(注意别伤着),马上按压小腿肚子最硬的那块肌肉,三秒钟就不疼了,上次我旅游爬山也是靠这招救急,导游都说我是行家。
这些穴位用法可灵活了,能单用也能组合,比如感冒发烧就按风池+大椎,肠胃不适揉中脘配足三里,关键要像浇花一样每天打理,别等到病了才想起,记住口诀:"穴位如药田,常耕病不沾",每天花十分钟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