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感冒发烧的人特别多,朋友圈里全是"吞刀片""水泥封鼻"的吐槽,去医院吧,发热门诊排长队;吃西药吧,又怕副作用伤身体,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了——中药房里那些不起眼的草根树皮,居然藏着退烧的秘密武器!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中医眼里真正的退烧高手都有哪些?
【柴胡:退烧界的"万金油"】 要说中药退烧,第一个要提的就是柴胡,这个在《伤寒论》里就被张仲景反复使用的药材,简直就是中医手里的"退烧万能钥匙",不管是风寒引起的战栗高热,还是风热导致的咽喉肿痛,柴胡都能像智能空调一样把体温调回正常模式。
记得去年我家娃半夜突然烧到39度,当时家里常备的布洛芬刚好吃完,情急之下翻出婆婆珍藏的柴胡口服液,没想到喂下去半小时就开始发汗退热,后来才知道,柴胡含有的柴胡皂苷就像个天然的"退烧开关",能调节下丘脑体温中枢,比单纯吃解热镇痛药还多了层调理作用。
不过柴胡也有讲究,北柴胡偏解表退热,适合感冒初起;醋炙过的柴胡更擅长疏肝理气,要是积食上火引起的发烧就得配点黄芩,老中医开方时常说"柴胡引诸药归肝胆",就像带队冲锋的将军,带着其他药材一起攻城拔寨。
【金银花:消炎退烧的"灭火器"] 如果说柴胡是退烧界的老干部,那金银花就是当红炸子鸡,这个夏天必备的花茶,其实是个隐藏的退烧高手,特别是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烧,喉咙痛得像刀割,喝上一碗浓稠的金银花露,那种清凉感从舌尖直冲天灵盖,烧得再猛也能给你浇灭三分火气。
我邻居王姐上个月阳康后反复低烧,西医查不出毛病,老中医开了个"银翘散"加减方,里头重用金银花配连翘,结果三天就把37.8℃的体温压下去了,现代研究显示,金银花里的绿原酸就像天然抗生素,既能抑制流感病毒复制,又能促进身体排出毒素,简直是给免疫系统做SPA。
不过要提醒的是,金银花性寒,脾胃虚寒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最好搭配点生姜或者红枣,就像给凉茶加件外套,既能退烧又不伤身。
【石膏:高热惊厥的"定海神针"】 小时候看古装剧,总见太医端着碗白茫茫的汤药治瘟疫,那八成就是含石膏的白虎汤,别小看这种石头,对付39℃以上的高烧,它可是中医手里的王牌,特别是小孩高热惊厥,石膏配上知母、粳米,就像给沸腾的锅炉泼盆冷水,迅速把体温降下来。
我表嫂家闺女两岁时候得了手足口病,烧到40度抽搐,医院用了退烧药效果不明显,老中医开的方子里石膏用到30克,配合犀角(现在用水牛角代替),当天就止住抽搐,现代药理发现,石膏里的硫酸钙能调节神经兴奋度,相当于给过度活跃的神经系统踩刹车。
不过这味药太寒凉,必须严格遵医嘱,普通人高烧时可以用石膏枕头物理降温,但煮水喝一定要谨慎,毕竟石头可不是闹着玩的。
【黄芩:湿热发烧的"抽湿机"】 南方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桑拿天发烧比冬天难受十倍,这种湿热交织的发烧,就需要黄芩这种既能清热又能燥湿的药材,特别是肠胃型感冒,上吐下泻伴随着发烧,黄芩就像台智能除湿机,把体内的湿热浊气一网打尽。
我同事去云南旅游吃坏肚子,上吐下泻发高烧,当地郎中开了个葛根芩连汤,黄芩配黄连、甘草,三味药煮出来的黑褐色药汤虽然苦得吓人,但喝完两小时就不吐了,半天体温就下来了,原来黄芩里的黄芩苷既能杀菌消炎,又能抑制肠道过度蠕动,堪称肠胃的守护神。
不过黄芩很挑人,阴虚体质的人吃了容易口干,最好是舌苔黄腻、小便发黄的实热证才用,如果是熬夜后的虚火,用错了反而越吃火越大。
【板蓝根:疫病时期的"防护盾"】 说到中药退烧,怎么能少得了网红板蓝根?虽然被现代医学证明没有直接抗新冠病毒的作用,但在预防流感、缓解普通感冒发烧方面,它确实是个多面手,特别是嗓子疼得像火烧的时候,含片板蓝根含片,那种丝丝凉意能让你找回失声前的最后尊严。
记得非典时期,药店门口排长队抢板蓝根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其实中医用板蓝根退烧,主要是看中它清热解毒的功效,对于温病初起,出现咽痛、鼻塞、低烧的情况,板蓝根就像个警觉的卫士,把病毒挡在大门外面。
不过要提醒大家,板蓝根只适合风热感冒,如果是受凉引起的怕冷发烧,喝这个反而会雪上加霜,而且它性质苦寒,连续喝超过三天就要停一停,小心伤了脾胃阳气。
说了这么多中药退烧的妙招,最后还是要划重点:中药退烧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发烧,有风寒、风热、暑湿、积食等不同类型,用错药就像往火堆里浇油,建议高烧38.5℃以上还是要先看西医,该吃布洛芬的时候别硬扛,把这些中药当作辅助调理的小帮手,配合多喝水、多休息,才能让身体恢复得更快更好,下次家里备药箱,不妨塞几包中药颗粒,关键时刻能顶大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