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处方点评,到底在"盯"啥?
前阵子邻居王叔开了副治风湿的药,结果喝完拉肚子拉到脱水,拿方子一看,好家伙!川乌配半夏,这不是"十八反"里的死对头么?中药处方点评第一件事,就是揪出这种"冤家药组合"。
老祖宗留下的配伍禁忌可不只是摆设,比如贝母和乌头就像水火不容的仇人,甘草遇见芫花堪比火星撞地球,去年市中医院统计,因配伍错误引发的不良反应占了三成,这哪是治病?简直是在制造新病!
除了"黑名单",剂量更是暗藏玄机,同是黄芪,补气用30克,利尿却要加到60克,有次见实习医生给高血压患者开50克细辛,吓得我赶紧拦下——细辛不过钱(3克)可是铁律,过量直接伤肾!
谁来当这个"把关人"?
别以为处方点评只是药师的事,上个月药房小刘就拦下张"阴阳互损"的方子:左边开着附子温阳,右边又配生地寒凉,这不是左右互搏么?专业药师就像交警,专查"交通违章"。
但更高级的点评需要中医师亲自上阵,上周会诊时发现,有医生给肝郁患者开大量龙胆草,却忘了配甘草调和,结果患者胃疼得整夜睡不着,这不就背离了"苦寒伤胃"的用药原则?
最有意思的是患者自检,有位大姐拿手机拍处方发群里,眼尖的老药工指出她方子里人参和萝卜同食,原来她每天喝参汤还就着萝卜糕,这不是把补药当空气?看病就像打配合战,医生开方,患者执行,哪个环节掉链子都不行。
真实案例:错用半夏的代价
说个惊出冷汗的事儿,去年有位咳嗽患者,老中医开了含清半夏的方子,结果患者自己抓药时看成"生半夏",回家炖梨汤连喝三天,喉咙肿得喘不上气——生半夏有毒啊!
这引出个关键点:炮制方式比药名更重要,同样是半夏,清半夏化痰,法半夏燥湿,生半夏却是剧毒,去年某网售中药平台闹笑话,把制附子标成"黑顺片",差点出人命。
煎药方法也常被忽视,有次见年轻人把附子直接扔锅里煮,我说你这胆子真大!附子必须冷水先煎1小时,不然乌头碱中毒可不是闹着玩的,现在明白为啥老中医总叮嘱"药引子用对,砂锅选好"了吧?
教你几招保命绝技
-
看"重复率":好方子通常主药明确,要是看见20味药全用3克敷衍,赶紧跑!去年某网红养生方被扒出,枸杞配菊花再加罗汉果,活脱脱"中药大杂烩"。
-
查"时间轴":治感冒还开两周药?毛病!外感病3剂没效就该停,见过最离谱的处方,给急性肠炎患者开7天黄连,吃到第3天舌苔全黑了。
-
盯"特殊标记":妊娠禁用的牛膝、破血的三棱,这些药要是出现在妇科方里,直接拍照留证据,前阵子某诊所给孕妇开红花,被卫生局罚得哭爹喊娘。
-
闻"异味警报":正常中药有草木香,要是闻到刺鼻酸腐味,赶紧倒掉,去年曝光的劣质山萸肉,泡过硫磺熏得人流泪,这种药不如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