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痛教训!熬中药时跳过这一步,女子喝完竟全身发麻紧急送医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14 0
A⁺AA⁻

"妈呀!这中药怎么像喝了神仙水似的?"闺蜜小芳瘫在沙发上冲我龇牙咧嘴,手指头不受控地微微抽搐,看着她满脸通红、额头冒汗的样子,我吓得手机都差点甩出去——就在半小时前,她刚灌下去那碗黑乎乎的中药汤。

事情得从三天前说起,那天我在办公室改PPT,突然接到小芳视频电话,镜头里她举着个鼓鼓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十几副丑兮兮的树根草皮:"姐妹救命!老中医开的调经药,你快告诉我怎么熬?"

"哎哟喂,你这可算问对人了!"我得意地翘起二郎腿,"上个月我妈腰疼,我可是跟着老师傅学了整套流程,听好了啊,第一步必须是冷水泡药!"

"泡多久?"她已经开始抓头发。

"至少半小时,有些硬药材得泡两小时,记住用纯净水,水量要没过药材......"我巴拉巴拉讲了半天,突然瞥见她眼神发直,"喂喂喂,别走神啊!"

"知道啦知道啦,就泡个药而已,哪那么多讲究?"小芳撇嘴挂了电话。

结果就是昨天傍晚,这位姑奶奶图省事,把晾晒得脆梆梆的当归、延胡索往锅里一倒,直接上火炖煮,据她事后交代:"当时就闻着有股子呛鼻子的焦糖味,我还当是正常呢。"

喝下第一口就觉得舌头发麻,但她硬是捏着鼻子灌完了整碗,不到十分钟,从指尖开始往上窜麻意,接着喉咙发紧、心慌气短,最吓人的是浑身像被无数蚂蚁啃咬,送到急诊室时,护士给她测血压飙到160/100。

医生拿着药渣反复询问:"确定没泡就直接煮?"得到肯定答复后摇头叹气:"你们年轻人啊,总以为中药随便搞搞就行。"原来那些根茎类药材表面带着天然肝毒性物质,就像给药材穿了层"防护服",不泡透根本煮不出来有效成分,倒是把乌头碱、生物碱这些猛药全激出来了。

这事让我想起去年陪老妈住院时的见闻,隔壁床王阿姨也是煮中药翻车,不过她是泡过头了,她总怕泡不透,把人参、黄芪往冰箱冷藏格里塞了三天,结果煮出来的药汤酸涩发苦,喝了上吐下泻,老中医过来一看直跺脚:"这是把补药泡成毒药了啊!"

所以说这中药浸泡真是门学问,我特意请教了在医院中药房蹲了二十年的刘叔,他掰着手指头给我科普:"药材分动物矿植物三种脾气,矿物类要泡到水浑,花叶类半小时足够,种子果实得一小时,根茎类最少俩钟头,春夏天温度高要放冰箱,冬天记得盖盖子防落灰......"

现在每次帮朋友代煎中药,我都得像实验室做项目似的严格把控流程,前天给张姐泡药时发现个新情况——她买的茯苓块中间还是干硬的,这说明商家没烘透,这种时候就得延长浸泡时间,甚至用手掰开确认,还有次买到掺假的川芎,泡出来水面浮着层油膜,立马扔了不敢用。

说真的,现在药店代煎虽然方便,但自己把关才是真安心,上周同事小李月经不调,抓了七付药回来,我盯着她先把阿胶、龟板这类胶质药材单独浸泡,再把剩下的草药分成两次泡,第一次泡完倒掉浑水,第二次才正式煎煮,煎药砂锅必须用凉水,武火煮开转文火慢熬,期间还要时不时搅动防止粘锅。

最考验耐心的是文火慢熬阶段,有回我边看剧边守着灶台,结果闻到焦糊味时差点火灾报警,后来学聪明了,定两个闹钟:第一个提醒转小火,第二个提醒关火滤药,滤药时绝对不能偷懒,要用纱布袋挤干药渣里的残液,不然少喝半口都是浪费钱。

写到这儿突然收到小芳消息:"出院了,但看见中药就PTSD怎么办?"我笑着回她:"傻啊,换家正规大药房抓药,按规矩泡够时辰,再找个红泥小炉慢慢煨,保证药香扑鼻不发麻。"毕竟老祖宗传了几千年的智慧,差一道工序都可能出幺蛾子,这跟泡茶要醒茶、酿酒要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