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这店里的人参怎么有的卖800多块钱一斤,有的只要200块?"正在抓药的王阿姨指着柜台问道,我放下戥子笑着解释:"这就要说到中药材的规格和原料讲究了,就像红酒分年份产地,药材也有自己的'身份证'。"
在中药房摸爬滚打十多年,我发现很多顾客只看价格不看"出身",去年有个小伙子网购了所谓的野生灵芝,结果泡酒后喝得拉肚子,拿来给我看才发现是人工栽培的劣质品,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就像四大怀药、长白山人参、昭通天麻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不是随便换个地方种就能叫同个名字的。
正宗的内蒙古黄芪表皮龟裂明显,断面淡黄色有豆腥味,而山西黄芪虽然外形相似,但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含量可能差两三倍,去年我们特意做了对比检测:同规格的内蒙黄芪和甘肃黄芪,前者皂苷含量达到0.82%,后者只有0.51%,这就是为什么老中医开方时会特别注明"蒙芪"的原因。
中药材的规格分级大有学问,以三七为例,20头(每斤20个)的春三七能卖到800多元,而60头的秋三七可能只要300来块,别看都是打粉吃,20头的三七总皂苷含量能达到7.8%,60头的只有5.2%,前年有个客户图便宜买了低规格三七治血栓,吃了两个月没效果,换成20头后才见效。
原料的采收时节更是关键,我们药商都知道"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的俗语,说的就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随时间递减,今年清明前收的茵陈,测出来色原酮含量2.1%,等到谷雨后再收的就只有1.3%了,还有丹参,必须在11月霜降前后采挖,这时候丹参酮IIA含量才能达标。
鉴别原料好坏有不少窍门,比如当归,真正甘肃岷县的当归挥发油含量在0.4%以上,闻着有浓郁的甘甜味,前些天有个同行拿来批货,切片后油气不足,用高效液相色谱一测,藁本内酯含量只有0.28%,肯定是过早采收的,再比如川芎,彭州产的"蝴蝶片"断面呈波纹状,有效成分阿魏酸含量能达到0.35%以上。
储存条件也会影响药效,去年仓库湿度控制不好,导致一批党参发霉,检测发现霉变后的党参多糖含量从18%降到了9%,这还是肉眼可见的虫蛀,更麻烦的是有些药材会"走油",像杏仁、柏子仁这类含油脂高的,必须冷藏保存,否则有效成分氧化损失严重。
现在很多药店搞促销,把不同规格的药材混着卖,上周就看见某连锁药房把云南三七和广西三七掺在一起,价格倒是便宜了,可三七素含量差着将近一倍,我们行内有句话叫"宁吃头期尾,不吃二期头",说的就是原料采收批次的重要性。
建议大伙儿买药材别光看价格,正规药店应该能提供检测报告,比如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有效成分含量这些关键指标,去年帮社区做中药知识讲座时,教大家用手机灯照阿胶,真品透光性好呈现琥珀色,假的会有浑浊气泡,现场就有人发现自己买的"特价阿胶"有问题。
其实国家早就在规范中药材市场,GMP认证的厂家都会在包装上标注产地、采收时间、规格等级,下次买药材不妨多问几句:这是哪里产的?几月份收的?什么等级?便宜没好货在中药行业特别适用,毕竟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