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乡首阳镇,陇西中药材市场的崛起密码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11 0
A⁺AA⁻

清晨五点的陇西县首阳镇,薄雾还未散尽,中药材交易中心的摊位前已经支起了上百盏昏黄的灯泡,老张蹲在自家摊位前,熟练地扒拉着当归切片,鼻尖沁着淡淡的药香。"这茬当归品相好,昨天刚从山上收下来。"他边说边把样品递给穿灰夹克的客商,袖口沾着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拍干净。

深山里的千年药脉

首阳镇的早晨总是从药农们的扁担声开始,这个藏在陇中黄土高原褶皱里的小镇,靠着祖辈传下的采药手艺,硬是在沟壑纵横的山地上踩出了条条"药路",镇东头七十岁的王老汉还记得,三十年前跟着父亲进山采药,背篓里装着党参苗,腰间别着铜烟锅,一走就是一整天。

"以前采药要摸着露水进山,现在不一样了。"王老汉坐在自家二层小楼的台阶上,指着院角码得整整齐齐的药材筐,他家后山那片陡坡,如今种满了黄芪和柴胡,去年光卖种子就挣了五万块,像他这样的药农,在首阳镇有上千户,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晒着各色药材,空气中永远飘着若有若无的草药香。

从骡马大会到数字药仓

十年前的交易场景仍在老张记忆里鲜活:戴着白帽的回族药贩骑着摩托车穿梭在临时搭建的棚户间,满地装着药材的麻袋用红绳系着,讨价还价声混着西北风在山谷里回荡,2013年交易中心落成那天,老张和伙计们连夜把摊位搬进大楼,不锈钢台面映着日光灯,明码标价的电子屏第一次出现在山里人面前。

如今走进占地三百亩的首阳中药材交易中心,扫码支付的提示音此起彼伏,穿着冲锋衣的年轻药商拿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摊位上码成金字塔形的党参段,冷链物流车直接开进装卸区,车载温控系统把新鲜药材运往全国,老张的儿子在二楼办公室盯着期货大盘,时不时用方言给父亲发微信:"爸,三七价格又涨了,留两筐好的!"

产业链上的生死博弈

正午时分,交易中心的广播突然响起:"请B区商户注意,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的柴胡已封存......"角落里顿时传来几声叹息,老张眯着眼睛看公告栏,想起去年有个同行因为硫磺熏蒸被罚得倾家荡产,现在每个摊位都要签质量承诺书,快检室里的检测仪器比过去全村的家当还值钱。

这种变化让首阳药商们既爱又怕,爱的是"首阳当归"地理标志认证带来的品牌溢价,怕的是动辄几十万的GMP改造费用,镇西头新建的饮片加工厂里,戴着口罩的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挑选切片,真空包装的药材贴着溯源二维码,扫码能看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

电商浪潮下的新战场

下午三点,快递车开始在交易中心门口排队,穿红马甲的分拣员熟练地贴单,泡沫箱里装着真空包装的党参,目的地显示着上海、广州甚至香港。"我们村现在最时髦的是当主播。"年轻药商小李打开手机直播间,背景里堆着印有英文标签的药材礼盒,"老铁们看这个切片,透光!入喉回甘!"

跨境电商的兴起让首阳药商们发现了新大陆,俄罗斯客商开着越野车直接来装车,韩国采购团带着翻译挨个摊位比对价格,海关数据显示,去年首阳中药材出口额突破三亿,黄芪切片成了海外保健品的抢手原料,但老张们也发现,国外客户对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比国内严苛得多。

药香里的传承危机

暮色渐浓时,交易中心的喧嚣渐渐平息,老张收拾着剩下的药材,看着年轻人开着SUV载着检测报告进出,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背着麻袋追着卡车跑的场景,现在儿子张嘴就是"有效成分含量""欧盟标准",而自己最拿手的看色泽辨年份的本事,倒显得有些过时了。

镇小学新开的中医药文化课让老人们欣慰,孩子们能认出五十种常见药材,知道端午采艾草的道理,但真正愿意接过锄头进山采药的少之又少——年轻人更愿意在实验室培育组培苗,或者对着电脑做跨境电商,那些刻在石板上的古法炮制技艺,正在和山间的晨雾一起慢慢消散。

夜幕降临,首阳镇的灯火次第亮起,交易中心的电子屏还在滚动着次日的天气预报和药市行情,远处山峦的轮廓模糊了采药人的足迹,老张锁上摊位的玻璃柜,摸出手机给儿子发了条语音:"明天记得带检测仪,新到的那批当归得测测重金属。"山风掠过晾药场的铁丝网,把千年药香吹向更远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