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药材种植,黑土地里长出黄金产业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在东北黑土地上,一场静悄悄的"绿色革命"正在发生,吉林省的中药材种植,就像林间悄然生长的参苗,经过数十年沉淀,终于迎来丰收季,这片被称为"世界黄金玉米带"的黑土地,如今正孕育着另一个致富密码——中药材种植。

千年药乡的现代转身 长白山脚下的老药农张大爷,最近迷上了直播,镜头里,他捧着刚挖出的鲜人参,操着浓重的东北口音:"老铁们看这须子,比去年又密了三圈!"这幕场景,正是吉林中药材产业蜕变的缩影,作为满清时期的"皇封参乡",吉林人种药材的历史能追溯到放山挖参的年代,但直到近几年,这里的中药材才真正从深山走向市场。

黑土地长出"金疙瘩" 在通化县快大茂镇的山坡上,成片的平贝母像白色地毯铺展开。"别小看这些白疙瘩,亩产收益能顶三茬玉米。"种植大户王大姐算着账:每亩平贝母年收入超万元,是种玉米的三倍,这样的场景正在吉林多地复制,人参、五味子、西洋参等道地药材,让越来越多的"玉米地"变身"药田"。

政策春风催动产业升级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中药材种植"后,吉林省迅速出台"药七条"扶持政策,在抚松县,政府免费给种植户配技术员,测土配方精准到每块田,更让药农兴奋的是,省内新建的中药材交易平台,让鲜人参还没出土就找到了买家。

科技赋能传统种植 走进长春农科院的试验田,无人机正在给玉竹喷洒营养液。"现在种药材讲究'三精'——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采收。"研究员李博士展示着智能监测系统,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实时跳动,最让药农称道的是新研发的"林下参自动监测仪",不用进山就能掌握参苗生长情况。

产业链条延伸增值 在梅河口市的康美药业车间,新鲜人参经过低温冻干,身价翻了好几倍,当地企业开发出人参蜜片、参茶等快消品,把"药材"变成"消费品",更妙的是柳河县的"定制药园"模式,药企提前下单,农户按标生产,订单农业让种植风险降了一半。

绿水青山的新答卷 在长白县十二道沟村,林下参种植采用"仿野生"模式,不破坏森林植被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种生态种植法正在全省推广,既保护了长白山生态,又让"靠山吃山"有了新内涵,据统计,全省林下参种植面积已突破30万亩,带动20万农户增收。

站在吉林大地眺望,中药材种植正从"小作坊"升级为"大产业",从长白山的参棚到西部草原的防风固沙药材基地,从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到跨境电商的直播间,这片黑土地上的"绿色金矿",正在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对普通种植户来说,或许该考虑把部分玉米地改种药材了——毕竟,地里长的不再是草药,而是实实在在的"黄金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