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药材出口爆单!这10个品种海外抢疯,种植户赚翻!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最近老李家的黄芪又接了个外贸大单,这批货要发往德国做保健品原料,看着货车装满晾晒好的药材驶出村口,老李边数着账本边念叨:"今年出口价比去年涨了三成,隔壁村老王家的人参提取物订单都排到明年了......"

这不是个例,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中药材出口额同比暴涨37.6%,创下近五年新高,从东南亚的中药店到欧美的保健品柜台,"中国制造"的中药材正成为全球市场的香饽饽,咱们今天就来盘盘那些在海外最吃香的"中药明星",看看哪些品种正悄悄改变着种植户的命运。

东亚圈层:经典配方带火"老面孔" 在日韩和东南亚地区,传统汉方药需求持续升温,韩国首尔的广藏市场里,标着"吉林产"的高丽参包装盒堆成小山;新加坡中药房的当归、党参常常刚到货就被华裔顾客抢购,这些地区的热销品种带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1. 高丽参平替——吉林长白参
    虽然叫法不同,但我国东北的园参凭借高性价比,成了韩国企业的"秘密武器",某参茸公司负责人透露:"我们供应的5年生鲜参,到韩国加工后价格翻4倍,订单多到要提前半年预订。"

  2. 煲汤必备三剑客:当归、党参、枸杞
    东南亚华人聚居区超市里,真空小包装的"煲汤三宝"常年占据货架C位,马来西亚槟城的中餐馆老板算过账:"当归每公斤批发价涨到85元,但炖品涨价5马币顾客照买单。"

  3. 隐藏冠军茯苓
    作为中成药辅料,安徽岳西的茯苓80%出口日本,当地加工厂的张师傅说:"日本客户要求像选美,必须切成0.3cm均匀薄片,今年出口量直接翻倍。"

欧美市场:养生潮催生"新贵" 疫情后欧美对中医药的认知度提升,植物提取物、膳食补充剂领域需求激增,这些"洋网红"中药材正在改写出口格局:

  1. 西洋参的"中国表弟"——云南文山三七
    美国某保健品品牌将三七皂苷成分吹成"东方神草",带动当地种植基地扩大三倍,种植户老赵笑着展示手机里的美元到账通知:"没想到咱山沟里的土特产,成了纽约白领的护肝神器。"

  2. 金银花变身"抗疫明星"
    德国最大草药集团批量采购封丘金银花,用来制作抗流感口服液,海关数据显示,仅河南产区今年就向欧盟出口2000吨,价格比国内高出两倍。

  3. 小众贵族藏红花
    上海某贸易公司把伊朗藏红花移植到崇明岛种植,专供瑞士高端美容院,这种红色丝线状的药材,每克出口价堪比黄金,却仍被欧洲客户疯抢。

一带一路沿线:特色品种异军突起 随着中医药"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多个冷门品种突然走红:

  1. 沙漠黄金肉苁蓉
    阿联酋土豪们把内蒙古的肉苁蓉当高档礼品,泡酒喝成了中东富豪圈新风尚,包头某企业开发的切片礼盒装,在迪拜机场免税店卖到断货。

  2. 川芎打开南亚市场
    印度仿制药企业大量采购都江堰川芎,用于生产风湿止痛贴,当地药商发现,原本内销的"丑疙瘩",经过清洗切片后竟成了新德里药厂的抢手货。

  3. 冬凌草跨界美妆圈
    河南某生物科技公司把冬凌草提取物加入牙膏,成功打入俄罗斯市场,当地代理商反馈:"消费者说用了这款牙膏,再也不怕西伯利亚的寒风冻裂嘴唇。"

  4. 玄参变"染料新贵"
    浙江一家印染厂开发的植物染料,让湖北玄参意外打开西班牙时装市场,马德里时装周上,用玄参染制的环保面料西装,成了设计师眼中的"东方魔法"。

种田人的财富密码 看着这些出口明星品种,不少农户蠢蠢欲动,但要想搭上这波顺风车,还得摸清门道:

  • 品质升级是硬道理:欧盟对农残检测严苛到小数点后三位,山东某基地靠"蚯蚓养殖+生物防控"技术,让金银花农残指标优于日本标准。
  • 错峰种植避风险:甘肃定西的黄芪种植大户采用"早春育苗+秋播采收"模式,正好填补东南亚雨季空档期,价格比常规产品高40%。
  • 玩转深加工增值:云南石斛种植户与药企合作开发枫斗胶囊,出口单价从每公斤80元跃升到600元。

海关专家预测,随着《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实施,未来中药材出口将呈现三个趋势:标准化种植基地受青睐、提取物占比持续提升、"小品种联盟"抱团出海,就像亳州中药材市场的老行家说的:"以前是有啥卖啥,现在是客户要啥咱种啥,连外国人开始讲究'道地性'了!"

对种植户来说,与其跟风扩种热门品种,不如深挖本土优势资源,毕竟当韩国人开始在济州岛种人参,云南三七遭遇暴雨减产时,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打通出口渠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