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别慌!这些中药方剂止血又调理,老中医都推荐!

一归堂 2025-05-04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最近天气干燥,朋友圈里不少人都在吐槽"莫名其妙流鼻血",有人仰头止血结果灌了一鼻子血,有人塞纸团结果越塞越多,其实啊,这鼻衄(也就是鼻出血)背后大有学问,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是怎么对付这个麻烦事的。

要说鼻衄,先得知道为啥会流鼻血,中医看问题讲究追根溯源,可不是简单按按鼻子了事,上个月我邻居王叔突然流鼻血,去医院查了血常规没问题,但就是反复出血,后来找到我们巷尾的陈大夫,三副中药就给调理好了,这里头的门道可多了。

中医认为鼻衄就像家里的水龙头漏水,不能光堵漏,得找水管哪裂了,常见的原因有肺热、肝火、脾虚这三种类型,就像炒菜锅冒烟,有的是油温太高(肺热),有的是火开太大(肝火),还有的是锅底受热不均(脾虚),不同情况要用不同的药方,这就叫辨证施治。

先说个最经典的方子——桑菊饮,这可是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方子,专门对付风热犯肺引起的鼻衄,就像夏天吃火锅后流鼻血,这时候用桑叶、菊花清肺热,杏仁、连翘解毒,薄荷疏散风热,加点芦根生津止渴,熬出来汤水碧绿清香,喝着像凉茶,既能止血又能调理肺气。

要是遇到肝火旺的暴脾气患者,龙胆泻肝汤就派上用场了,这类人通常伴随头痛、口苦,就像火山喷发似的突然流血,龙胆草、黄芩、栀子这三味药都是清肝火的猛将,配上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既灭火又修补被烧焦的草地,不过这个方子太寒,中病即止,不能长期喝。

最有意思的是归脾汤治鼻衄,有些上班族压力大,经常熬夜后流鼻血,这是脾不统血的表现,这时候用黄芪、党参补气,白术、茯苓健脾,配上当归、阿胶补血,酸枣仁安神,就像给堤坝加固防漏,去年有个程序员小哥连喝两周,不仅鼻血停了,连失眠都好了。

说到止血,不得不提云南白药,但很多人不知道,中药里有更天然的止血配方,比如用鲜藕汁调蜂蜜,早晚各一勺,对阴虚火旺的鼻衄特别管用,还有个土方法是用茅草根煮水,加冰糖当茶饮,特别适合儿童流鼻血。

记得去年端午节,我家小子玩得太疯流鼻血,老太太赶紧摘了几片荷叶熬水,放温后给孩子洗鼻腔,这招特别灵,荷叶清热解暑,还能收缩毛细血管,现在家里常备着干荷叶,遇上轻微出血就派用场。

不过要提醒大家,中药方剂可不是零食,就像开车要考驾照,用药也得遵医嘱,特别是小孩和孕妇,用药更要谨慎,上周门诊就遇到位准妈妈鼻出血,大夫开的方子里把活血药都去掉了,换成黄芩、苎麻根这些安胎又止血的药。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中成药,比如断血流片、裸花紫珠胶囊,但这些都不能随便吃,就像钥匙和锁,得对症才有效,去年有位大叔自己买三七粉止血,结果吃出胃疼,原来他本身脾胃虚寒,三七性凉不适合他。

预防鼻衄也有窍门,秋天干燥时,可以用棉签蘸红霉素眼膏涂鼻腔,就像给鼻孔抹护手霜,平时按摩迎香穴、孔最穴,这两个穴位是鼻部的"开关",饮食上多吃莲藕、银耳、雪梨这些润燥的食物,少吃辣椒、羊肉这些发热的东西。

说到底,鼻衄不是简单的出血,而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就像汽车亮故障灯,可能是小问题,也可能是大隐患,用中药调理就像给身体做保养,既要修好漏水的管道,又要清理水质,才能长治久安,下次再遇到鼻衄,别急着塞卫生纸,不妨找个靠谱的中医把把脉,说不定几副药就能断根呢?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