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身子骨像泡了水的棉被,又沉又闷!"我打趣说:"该不是体内湿气又在搞事情吧?"她眼睛一亮:"你上次说的中药三白真管用?快再给我讲讲!"要说这中药三白啊,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祛湿妙方,关键还在厨房里就能配齐,今儿个咱就掰开揉碎唠明白。
【菜市场里藏着的三味仙丹】 前阵子陪老妈逛早市,发现卖药材的摊位前围满了人,老板正给大爷称白芷,转头看见案板上摆着的茯苓块、山药片,突然福至心灵——这不正是传说中的中药三白嘛!所谓三白,指的是茯苓、山药、薏苡仁(有的地方也叫薏米)三位白衣仙子,它们不像人参灵芝那般金贵,却是老百姓药食两用的看家宝贝。
【茯苓:松树底下的定海神针】 上周去终南山采风,遇见位道长正在刨茯苓,他指着松树根部长着的白色块茎说:"这松苓吸天地精华,利水渗湿最在行。"《本草纲目》里记载茯苓能"补五脏,安魂魄",现代人熬夜伤肝,早上眼皮肿得像核桃,煮粥时丢几片茯苓,比咖啡还提神醒脑,记得要选断面粘牙的云南茯苓,那种硫磺熏过的死白货可别要。
【山药:焦作产的神仙粮】 去年去河南出差,当地朋友神秘兮兮塞给我袋温县铁棍山药,别看它长得弯弯曲曲,炖汤时那层黏液可是宝——这就是中药说的"补脾养胃"的天然淀粉酶,老中医常说"脾虚生湿",那些吃点凉的就拉肚子、脸上油光泛黄的人,每天蒸半根山药当早饭,比吃保健品强百倍,不过提醒一句,发芽的山药可别舍不得扔,毒素累积着呢。
【薏米:会呼吸的除湿器】 超市杂粮区最不起眼的往往就是薏米,懂行的都知道要买福建小白种,这小家伙自带双向调节功能:湿气重的喝它利尿消肿,燥热上火的用它清热排脓,我闺蜜坐月子时水肿得像馒头,婆婆天天给她煮薏米红豆水,不出半月小腿瘦了一圈,但要记住,薏米性寒,炒黄后再煮粥能减轻寒性,体寒的姐妹尤其要注意。
【黄金搭档怎么搭?】 上个月我妈腰疼老反复,我给她配了个"三白养生包":茯苓打粉+山药切片+炒薏米,每天早晚抓一把煮水喝,才半个月,她说上厕所终于不用"蹲半天"了,这三剑客各有所长:茯苓主攻下肢水肿,山药修补脾胃城墙,薏米负责清扫经络水湿,堪称祛湿界的"桃园三结义"。
【这些坑千万别踩!】 别看都是白色食材,学问可大着呢,有人把鲜山药当蔬菜猛吃,结果腹胀打嗝——生的山药淀粉酶会刺激肠胃,必须煮熟透,还有姑娘听说薏米美白,拿它当主食吃,结果月经推迟——寒性体质要搭配红枣生姜中和,最逗的是张大哥,把茯苓当成茶叶泡,结果抱怨"这茶怎么越喝越渴",其实茯苓需要久煎才能析出有效成分。
【厨房里的百变玩法】 我家冰箱常年备着三白套装,随心配出花样年华,早晨赶时间就抓把三样煮杂粮粥,晚上有时间就炖锅山药排骨汤,顺手丢几粒薏米,最近迷上做茯苓糕,把茯苓粉混在米粉里蒸,软糯清甜带着松香,要是碰上梅雨季节,直接抓把薏米炒到微黄,当零食嚼还能解馋。
昨天路过公园,看见大妈们人手一个保温杯,凑近一看全是三白茶,这股民间智慧真是让人服气——比起动辄几百块的祛湿茶,这几样平价食材才是真正接地气的养生法宝,不过话说回来,再好的灵丹妙药也得坚持,毕竟咱这身子骨可不是一天淤积的湿气,可得细水长流地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