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收拾药箱时,一包蓬松的中药材从柜子角落里漏了出来,白花花的一团让我恍惚以为是谁把新摘的棉花塞进了抽屉,凑近闻了闻,带着股淡淡的草木香,这才想起是去年在黄山采的野生木棉,要说像棉花的中药,这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今天就带大家认识几味让人忍不住想捏的"云朵药材"。
【木棉:会开花的棉花糖】 第一次见木棉是在岭南的古村落,五月的暴雨说来就来,我们躲在百年老榕下避雨,忽见几棵高大的树上飘下纷纷扬扬的白色絮状物,当地阿婆笑着说:"这是木棉飞絮,能治热毒疮疡哩。"捡起完整的木棉看,外轮像小号的棉花球,中间裹着黑褐色的籽,放在手心轻得能被风吹跑。
老中医说木棉全身都是宝,花朵晒干当茶喝能清热利湿,树皮煎水治跌打损伤,最妙的是这飞絮,看着和棉花差不多,但入药时要净选洁白柔软的絮丝,记得去年邻居小孩满头长痱子,用木棉絮煮水晾凉后捈洗,三天就消红了,不过要小心,这絮絮沾上就很难清理,我家洗衣机至今还藏着几团没清干净的"白云"。
【蒲公英:自带降落伞的药草】 要说像棉花的中药,怎能少得了蒲公英,清明前后去郊外,总能在田埂边看见成片的蒲公英开着金黄小花,待花谢了,顶端就会冒出个白白的绒毛球,孩子们最爱吹着玩,其实这绒毛球在中药里叫"蒲公英绒",虽然不如木棉量大,却是治疗乳痈的良药。
村里王婶就懂这个窍门,去年她哺乳期堵奶,胀痛得直哭,采来新鲜蒲公英捣烂外敷,绒毛沾在皮肤上痒痒的,倒是比膏药片贴心,不过要提醒各位,蒲公英绒入药需现采现用,放久了绒毛脱落就失效了,现在想想,小时候吹蒲公英时总嫌毛絮糊脸,哪知道这些"小伞兵"能救人于水火之中。
【丝瓜络:厨房里的中药棉花】 说到中药剂型里的"棉花",不得不提丝瓜络,霜降后的丝瓜摘下来,剖开晾干,那层筋络丝丝缕缕像极了海绵,老辈人常拿它刷锅,殊不知这也是味中药,去年我咳嗽痰多,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丝瓜络,说是能通经络化痰湿。
最有意思的是用它洗澡,老家管这叫"擦身络",把干燥的丝瓜络泡软,蘸着姜汁擦后背,祛寒气的效果堪比艾灸,不过初次使用要当心,那些细密的纤维沾上水特别滑溜,有次我差点攥不住掉进水池里,现在超市卖的浴球,倒不如说是现代版的丝瓜络替代品。
【艾绒:会发热的棉花团】 端午节做香囊时剩下的艾绒,看着和棉花最像,但这可不是普通纤维,而是艾叶经过反复捶打得到的绒絮,五年前在蕲春参加艾草节,亲眼见过老药工用石臼捣艾叶,原本绿油油的叶子渐渐变成金黄色的绒毯。
真正好的艾绒点燃后热气渗透力极强,用来灸穴位时,那团艾绒在皮肤上方袅袅升烟的样子,确实像团跳动的棉花,不过别被外表骗了,这"棉花"沾了火可是暴脾气,有回我艾灸时接电话忘了熄灭,差点把床单烫出洞来。
【雪蚕:藏在雪山里的棉花精】 压轴的要说雪蚕,这名字听着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奇药,去年在川西药房偶遇,老板神秘兮兮地掏出个密封罐,里面全是雪白雪白的絮状物,据称是高原特有的昆虫幼虫吐丝结茧,性味甘平,专治虚寒出血。
上手摸过才知道什么叫"云端触感",比羽绒被还松软,放在掌心会自动蓬起来,不过这稀罕物价格惊人,一小罐就要五位数,据说采集要在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线附近,药农要冒着落石危险才能找到虫巢,看来这朵"雪山棉花"注定只能远观不能亵玩。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古人形容好药常说"如帛似绵",原来早在千年前就发现了中药与棉花的奇妙缘分,下次整理药箱再看到这些云朵般的药材,可别只当它们是棉花的亲戚,每一缕絮丝里都藏着救死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