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玩意儿真能补腰?"老张捏着褐色的干片凑近鼻子闻了闻,满脸怀疑,我笑着抓起一把塞进他手里:"试试煮汤,比人参金贵可不止十倍。"
戈壁滩里的"软黄金"
去年深秋跟着采药队进漠南,才算见识了肉竹的真面目,当地人管它叫"沙漠人参",学名叫肉苁蓉,可咱们草原上的老牧人偏偏叫它"肉竹"——你看它圆柱形的身子骨,表面密布鳞片,活脱脱像根被风干的竹笋。
清晨五点,蒙古族巴特尔大叔的骆驼队已经在沙丘上列队。"得赶在日头晒化沙丘前挖",他弯腰拨开梭梭草丛,指尖突然顿住,我们屏着呼吸看下去,半米下的沙层里,淡褐色的植株正紧紧攀着宿主根茎,这娇贵的寄生植物,既离不开梭梭树输送养分,又不能见光过度,全凭老牧人祖辈传下的"观沙术"找寻。
厨房里的千年补方
那天在牧民毡房喝到的肉竹羊肉汤,至今回味起来舌尖还发颤,新鲜切片往滚着羊油花的汤锅里一涮,原本腥膻的羯羊肉顿时变得甘润醇厚,78岁的其木格老太太神秘兮兮地说:"男人吃了腰板硬,女人喝了面若桃。"
可不是瞎吹,翻遍《本草经疏》才知道,这看似其貌不扬的干片,早在汉代就是帝王家的滋补秘方,李时珍在《纲目》里写得明白:此物"补而不峻,故有从容字号",现代实验室更是揪出苯乙醇苷、麦角甾苷这些拗口成分,说白了就是能让血管变年轻的"清洁工"。
都市人的养生新宠
上个月拜访中医堂叔,发现他给白领开的养生茶里总少不了肉竹。"你们这些坐办公室的,空调吹得肩颈僵,熬夜熬得肝肾虚",他指着玻璃罐里的肉竹片,"每天两片泡水,比喝咖啡提神还不伤胃"。
我们自己试了半个月,果然有门道,往常下午必犯的瞌睡虫不见了,爬楼梯时腿脚也轻快许多,最意外的是同事小王,原本满脸痤疮,连喝两个月肉竹菊花茶,现在脸上只剩几颗淡淡的痘印,堂叔叮嘱过:"这东西温补,上火时得搭着决明子喝"。
避开这些坑才能真养生
市面上的肉竹骗局比沙丘里的陷阱还多,上次在旅游区买的"特级肉竹",泡水后苦得发麻,拿给行家看才知是四川产的锁阳冒充的,真正的内蒙肉竹泡开后断面有星点状纹路,像浸过蜜的松茸,入口先是甘甜,继而泛起草木清香。
还有人把鲜货直接冷冻,结果营养全折在冰晶里,老牧人教的方法最实在:秋季采挖后半阴干,密封存于陶罐,吃时再用温水刷洗表面浮尘,若是炖肉,记得配少量枸杞红枣,千万别放八角花椒这些霸道调料。
会吃才是硬道理
最近迷上了肉竹小米粥,把晾晒过的肉竹片捣成粗粉,拌着沁州黄小米慢慢熬,出锅前撒一把葡萄干,这吃法还是跟敦煌壁画里的古人学的——莫高窟257窟的《须摩提女因缘》壁画里,病弱女子就是喝的这种"西域神粥"。
不过最惊艳的还是蒙古国嫂子教的奶食吃法,将肉竹粉掺进酸奶疙瘩,裹上炒熟的燕麦糠,捏成棋子的形状风干,草原上的寒夜里啃上两块,暖意从喉咙一直烧到脚趾尖,比揣个暖宝宝还管用。
窗外的沙尘暴又起了,我摸着罐子里剩下的肉竹片,突然想起巴特尔大叔的话:"这宝贝就像草原上的长调,得耐着性子品。"在这个人人求快的时代,或许慢悠悠炖锅肉竹汤,才是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