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朋友说"感觉自己被掏空",爬个楼梯就气喘吁吁,脸色蜡黄像营养不良,其实这些都是气血不足的信号,作为研究中医养生多年的自媒体人,今天给大家整理了五位老中医压箱底的补血益气方子,都是经过千百年验证的经典配方,看完记得转发给需要的亲友!
自测:5个表现说明你该补气血了
很多朋友留言问"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气血不足?"其实身体早就给你发出信号了:
- 面色苍白:照镜子时发现嘴唇、指甲颜色淡白
- 体力不支:上三层楼就心慌气短,逛街半小时就累得不行
- 月经异常:量少色淡,血块多,经期手脚冰凉
- 睡眠质量差:多梦易醒,半夜经常莫名惊醒
- 头发皮肤差:脱发严重,皮肤干燥起屑
如果中了3条以上,建议你停下手中的冰饮和熬夜计划,赶紧跟着下文调理起来。
祖传秘方大公开!5个经典药膳方
四物汤——妇科圣方
这是我拜访成都某百年药房时,老师傅手抄给我的古方,别看它只有四味药:
- 当归9克(补血活血)
- 川芎6克(行气活血)
- 白芍9克(柔肝止痛)
- 熟地12克(滋阴补血)
做法超简单:把所有药材放进砂锅,加500ml清水浸泡30分钟,大火煮开转小火煎20分钟,倒出汤汁后再加300ml水复煎一次,混合两次药液早晚温服,坚持喝两周,你会发现姨妈期肚子没那么疼了,血块也变少了。
注意:感冒发烧期间不要喝,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我闺蜜去年备孕前连喝三个月,现在宝宝都快一岁了。
八珍汤——气血双补王炸组合
这个方子来自明代《正体类要》,堪称"穷人的阿胶",食材家家都有:
- 党参15克(补中益气)
- 白术10克(健脾祛湿)
- 茯苓10克(利水渗湿)
- 甘草6克(调和诸药)
- 当归10克(补血活血)
- 川芎6克(行气通络)
- 白芍10克(养血柔肝)
- 熟地15克(填精补血)
做法更简单:所有材料洗净后加水没过药材,炖鸡鸭时当调料包放进去,每周喝两次,特别适合产后虚弱、手术后恢复的人群,我妈当年化疗后就是靠这个方子恢复元气的。
当归生姜羊肉汤——冬日暖身神器
怕冷的女生看过来!这个张仲景的千年古方,简直是行走的暖宝宝:
- 当归20克(补血)
- 生姜30克(驱寒)
- 羊肉500克(温补)
做法:羊肉切块焯水,当归姜片用纱布包好,一起放入炖锅加足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焖3小时,吃肉喝汤,去年冬天我连喝一个月,多年不暖的手脚终于热乎了,痛经也缓解大半。
小贴士:体质偏热容易上火的朋友,可以把羊肉换成鸡肉,效果同样棒!
玉灵膏——失眠救星
这个清代名医王孟英的方子,专治睡不着觉的血虚人士:
- 龙眼肉200克(补心脾)
- 西洋参20克(清热养阴)
做法颠覆传统:把两者按10:1比例搅拌均匀,放入碗中盖上保鲜膜,蒸锅里隔水文火蒸40小时,晾凉后每天挖1勺含服,酸甜口感像吃蜜饯,我工作室的小伙伴连吃两周,常年熬夜导致的心悸失眠明显改善。
黄芪建中粥——懒人养生法
上班族福音来了!这个简化版出自李东垣《脾胃论》:
- 黄芪15克(补气升阳)
- 红枣6颗(健脾养血)
- 粳米100克(补中益气)
做法比泡面还简单:黄芪煮水取汁,加大枣和淘洗过的大米,用电饭煲煮成粥即可,我采访过某三甲医院主任中医师,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喝一碗,六十岁的人看着像四十出头。
老中医私藏调理秘诀
光会吃药可不够,搭配这些方法效果翻倍:
- 黄金泡脚法:晚上用艾叶+花椒+红花煮水泡脚,水位没过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泡到额头微微出汗
- 穴位按摩:每天敲打胆经(大腿外侧裤缝线位置),从上往下敲50次;艾灸关元穴(肚脐下3寸)10分钟
- 情绪管理:下载"潮汐"APP跟着做深呼吸练习,每天早晨对着窗户做三次腹式呼吸
避坑指南:这些误区千万别踩
- 盲目进补:有人听说阿胶好,结果吃出一脸痘,痰湿体质要先祛湿再补血
- 过量服用:当归虽好,但每天超过15克可能引起腹泻
- 忽视忌口:服药期间忌食萝卜、绿豆,它们会削弱药效
- 追求速效:气血亏空不是一天形成的,至少要坚持调理3个月
上个月邻居张阿姨急着想补血,把四物汤当水喝,结果流鼻血送急诊,大家切记:养生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遇到复杂情况一定要找持证医师把脉辨证!
写在最后
这些年我走访了27位民间中医,发现他们共同特点就是:把复杂的理论变成简单的习惯,气血不足不是病,而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与其等到体检报告亮红灯,不如现在就给自己煮碗热汤药,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贵的药材是坚持!
(本文配图建议:手绘药材图谱/熬药过程实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