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啊,你家后山那片荒地别闲着了!"村支书拍着我家院墙说道,"镇里来了新政策,种中药材有补贴!"我蹲在门槛上吧嗒着旱烟,望着院子里晒干的野菊花发呆,谁能想到,三个月后我这初中辍学的庄稼汉,竟靠着种中药材成了县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今儿就跟大伙儿唠唠,咱普通老百姓怎么把中药材种出花样。
选对品种是金钥匙 去年开春,我跟着农技站王站长跑了半个月市场,您猜怎么着?药房里卖得最火的当归、黄芪,收购价能比咱种玉米高五倍!但老话讲"橘生淮南则为橘",选品种得看老祖宗给的本事,就拿我家来说,北坡砂石地最适合种耐旱的黄芩,南沟潮润正好伺候娇贵的川芎,有回隔壁村老王硬要在板结地里种人参,结果挖出来的根比手指头还细,白搭了半年肥料钱。
整地就像娶媳妇 上礼拜帮表弟整地,这小子图省事直接拿旋耕机翻地,我赶紧拦住:"这跟盖房子打地基似的,急不得!"种过中药材的都知道,深耕要够三十公分,把碎石块、草根捡干净,特别是种金银花这种藤本植物,得提前挖好排水沟,有年邻村张婶种白芍没开深沟,赶上梅雨季节,烂根烂得只剩水汪汪一片。
种子处理有门道 前年第一次种柴胡,直接撒籽差点绝收,后来农大教授点醒我:"种子要喝饱水再睡觉!"现在我都把种子用温水泡12小时,捞出来拌上草木灰,像枸杞这种娇气包,还得用湿布裹着放灶台旁催芽,有次见镇上刘老板用赤霉素泡种子,虽说发芽快,可长出来的苗细得像豆芽菜,到底还是老法子实在。
施肥讲究"少吃多餐" 我家那口子总嫌我抠门,给药材施肥像喂鸟,其实这里头有讲究!去年种板蓝根,底肥用的腐熟牛粪,半月追一次稀薄粪水,收获时根茎粗壮得像小儿胳膊,反观村西老赵家,一次性把化肥全倒地里,结果烧得苗子发黄,中药材不像大白菜,经不起"暴饮暴食"。
病虫防治要掐尖 上个月暴雨过后,我家黄连地遭了蚜虫,我抄起竹竿就敲核桃叶——这土法子比农药管用!其实多数中药材病害都是"闷"出来的,像白术最怕积水,川芎要防根腐,现在我都学聪明了,地里隔三差五撒点石灰粉,比打药强百倍,当然真遇上顽固病虫害,还是得去农资站买正规生物农药。
采收时节赛黄金 村头王大爷总爱提前挖甘草,结果药效不足卖不上价,中药材采收大有学问:金银花要趁晨露未干时摘,丹参得等霜降后刨,这叫"天时",去年我试种的半夏,因为多等了十天,个头愣是大了两圈,九成干再入库,用塑料袋分装压紧实,免得返潮发霉。
市场门道早摸透 刚开始我也犯懵,拉着板车满县城药房问,后来摸清了规矩:大宗药材走药商,特色品种直供养生馆,有次要货的老板看我黄芪分级不均,当场压价三成,现在我家用筛子分大中小三级,品相好的单独装袋,每斤能多赚五块钱,最近还流行搞"药材认养",城里人花钱租块地,秋收来挖当归,这主意倒是新鲜!
政策东风要会借 上月参加县里培训才知道,种重楼、铁皮石斛这类稀缺药材,政府给补贴到每亩800块,更划算的是"企业+农户"模式,药厂提供种苗,收获时保底收购,村里老周家三亩七叶一枝花,年底算账比外出打工挣得多,不过要看清合同条款,别让保底价成了"画饼"。
看着仓库里码成小山的药材箱,总算没辜负当初村支书那句点拨,其实种中药材不神秘,关键要把老辈经验与现代技术捏成团,最近我正琢磨建个小加工坊,把自家种的菊花烘成茶,说不定能卖上更好的价钱,这行当啊,既要耐得住寂寞守着土地,也得时不时抬头看看市场风向,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