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炖鸭必加的5种中药,暖胃润燥还祛湿!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老话说"秋冬喝鸭汤,一年好身体",最近菜市场卖鸭子的摊位前总是围满人,作为南方长大的孩子,我对鸭汤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时候每到深秋,外婆总会把老鸭剁块,配上晒得卷边的陈皮,在煤炉上咕嘟咕嘟炖上几个小时,满屋子都是让人安心的药香。

要说这秋季炖鸭的讲究,可不只是加几片姜那么简单,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鸭子性凉能滋阴,这时候配些温补的药材,就像给干燥的秋天注入一剂温柔的润肤乳,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家传的5种黄金搭配,保证让你炖出的鸭汤鲜而不腥,补而不燥。

陈皮:去腥妙手回春 第一次见外公往砂锅里扔橘子皮时,我还以为是老人家节俭,直到尝过那锅泛着油光的金黄汤头,才知道这不起眼的干货有多神奇,新会陈皮最是地道,三年以上的陈皮掰开时能闻到淡淡的檀香,炖鸭前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刮去白瓤,不然那股子辛辣味能把整锅汤都盖住。

记得去年邻居王婶来讨方子,说她家鸭汤总有种挥之不去的腥味,我让她试试放两片陈皮,三天后她拎着保温壶上门:"这哪是药啊,明明是肉香的催化剂!"其实陈皮里的挥发油和鸭子的脂肪相遇,就像钥匙开锁般化解了腥气,还能帮着理气化痰,特别适合久坐办公室的老伙计们。

黄芪:虚汗克星有一手 上个月闺蜜小敏总抱怨半夜出汗,我给她包里塞了包黄芪片,这味长得像鸡爪的药材,可是炖鸭汤里的隐藏MVP,挑黄芪要选内蒙古产的正北芪,断面淡黄色带菊花心的最好,记住别用硫磺熏过的,自然晾晒的黄芪泡水后会泛起一圈金边。

有个小诀窍:黄芪要先用清水蒸10分钟再入汤,这样做能激发出它补气固表的功力,特别适合那些爬三楼就喘的上班族,上次公司茶水间飘来的当归鸭汤味,我一闻就知道少了这一步,果然喝起来总缺点浑厚感。

玉竹:秋燥克星润无声 都说湖南人吃辣不怕上火,其实我们煲汤自有降火秘诀,道县玉竹是湘菜师傅们的心头好,这种带着淡淡甜味的药材,生津止渴的效果堪比冰糖雪梨,挑玉竹要选根茎粗壮、断面透明的,摸起来有点黏手的才是上品。

去年中秋家宴,表姐特意从乡下带了土鸭来,我抓了一把玉竹丢进砂锅,炖好的汤清得像琥珀,连平时不碰荤腥的小侄女都喝了两大碗,这药材还有个妙处,能让鸭肉越炖越嫩,筷子轻轻一扯就脱骨,老人小孩都合适。

茯苓:祛湿专家藏玄机 广东朋友总笑我们湖南湿气重,其实他们煲汤放茯苓的本事才叫人服气,云南产的云苓最好,切成硬币厚的片,炖汤前要用牛奶泡半小时,这样处理过的茯苓不会有涩味,记得去年梅雨季,我用茯苓炖鸭给风湿腿的爷爷喝,老人家说关节轻松了不少。

这白色小家伙还是个"调味大师",它能吸走鸭汤多余的油脂,喝起来清爽不腻,有次在餐馆吃到浮着厚厚油花的鸭汤,我暗自庆幸自家炖汤从来不会有这种困扰。

沙参:熬夜救星有奇效 现在年轻人流行"朋克养生",凌晨两点改方案还要发朋友圈晒枸杞,遇到这种夜猫子,我推荐沙参炖鸭汤,贵州的空心沙参最合适,炖之前用温水泡发,看它慢慢舒展成透明状特别治愈。

上礼拜部门加班,我偷偷在茶水间炖了锅沙参鸭汤,第二天同事小李说:"昨晚喝完汤睡得很沉,不像往常似的半宿清醒。"其实古人早就发现沙参能养阴清肺,对付秋燥引起的失眠特别有效。

老灶新炖有门道 别看这些药材听着唬人,其实操作比刷短视频还简单,砂锅最好选那种粗陶的,导热慢却存得住温度,鸭子一定要焯水到不再冒血沫,撇浮沫时用勺背轻推,别把汤搅浑了,药材下锅也有讲究:陈皮黄芪先放,玉竹茯苓中途加,沙参最后放才不会煮化。

火候更是关键,刚开始要用武火把汤烧白,就像唤醒沉睡的食材,转文火慢炖时,砂锅盖上要留条缝,免得药材的气味闷在汤里发苦,我习惯在出锅前十分钟撒盐,这样肉质紧实又不柴,要是喜欢药膳味重点的,可以关火后再焖半小时。

禁忌人群要留意 虽说药膳大补,但不是谁都适合,体质偏热的朋友,可以把黄芪换成西洋参;痛风患者要少喝汤多吃肉;感冒咳嗽期间最好别碰这些温补药材,有次楼下张医生家炖了锅十全大补鸭,结果他爸高血压犯了,这教训咱们得记着。

秋风起时,厨房里飘起的不仅是香气,更是祖辈相传的智慧,下次买鸭子时,不妨抓几味药材一起带回家,看着砂锅里袅袅升起的热气,突然明白所谓幸福,不过是有人在寒凉时节为你守着一盅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