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人收购中药黄芩?药农老李蹲在地头抽了半包烟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李啊,你家这黄芩长得倒是精神,该联系买家了吧?"村口小卖部的老板娘叼着瓜子问,老李蹲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着红塔山,烟灰簌簌掉在磨破的裤腿上,他望着坡下连片的黄芩地,喉结上下滚动:"联系了个屁!去年这时候收药的卡车排到村口,今年连个鬼影都没见着。"

这一幕在皖北药乡反复上演,过去二十年,黄芩像棵摇钱树,撑起多少农家盖新房、娶媳妇,可今年开春,药贩子们集体失了踪,手机里存的几十个收购电话,打过去全是"暂时不收""价格不合适"的托词,老李攥着发黄的收购名片,手心里攥出一把汗。

黄芩不黄,药商心慌

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老张的档口冷清得能听见苍蝇打喷嚏,这个做了二十年黄芩生意的"老药贩",如今天天守着手机刷期货行情。"前年每公斤28块抢着收,去年跌到15块,现在倒贴运费都没人要。"他抓起把干黄芩又撒回筐里,黄褐色的根条在灯光下泛着油光,"你看这品相,放在以前都是特级货,现在白送都没人要。"

市场拐角的茶馆里,几个戴金链子的老板低声嘀咕。"陕西那边库存够淹死秦始皇""东北新货马上要下山""药厂都在搞什么订单农业"......只言片语飘进端茶小妹耳朵里,她悄悄发朋友圈:"黄芩暴跌,药商跳楼价甩卖",配图是满地狼藉的药材包装袋。

地里长的不如库里囤的

河南辉县某冷库门口,挂着"中药仓储"牌子的铁门生了锈,库管老王指着监控屏幕:"这仓里存着三千万的黄芩,老板去年高价收的,现在赔得起裤衩都当不出。"他踢了脚墙角发霉的纸箱,里面蜷曲的黄芩根已经泛黑,"前些天还有个山西老板,开着大挂车来求着我们收,说按斤称都行。"

这种诡异行情要从五年前说起,那年黄芩价格蹿上40元高峰,整个太行山区的山坡都种满了黄芩苗,药农老孙回忆:"当时种子炒到金子价,我借钱买了二十亩地,想着给儿子攒彩礼钱。"谁料丰收季遭遇价格雪崩,老孙含泪把黄芩剁碎喂猪,"猪都不爱吃这苦玩意儿"。

药厂挥鞭,链条断节

八百公里外的广州某制药厂,采购经理小陈对着电脑摇头。"我们签了长期订单,但农户总偷偷卖给高价贩子。"他调出数据图表,"去年我们收了800吨,结果市场上流通了2000吨,全是散户囤的。"手指重重敲在"库存积压"的红色标记上,"现在全行业都在去库存,谁敢再收?"

这种信任危机在产地蔓延,河北安国的药材经纪人老马,手机里还留着药农的诅咒短信:"当初说好保底价30块,现在跌到8块就撇清关系!"他苦笑着展示银行催款通知:"我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上个月刚把房子抵押给银行。"

暗流涌动的新玩法

深夜的陇西药材市场,几辆外地牌照的商务车幽灵般滑进停车场,车上下来的都不是本地口音,戴着口罩在摊位间转悠。"现金交易,不要票据,价格比市场低三成。"摊主压低声音,"听说是要出口转内销,反正能回本就行。"

电商平台悄然兴起"黄芩预售",某直播间里,网红主播举着带泥的黄芩苗:"家人们看好了!正宗三年生无硫黄芩,现在下单享政府补贴价!"弹幕飘过"药厂直供""支持验货",场控不断催促:"还剩最后两百单,错过等明年!"

老药农的新算盘

老李最终没扛住,把五亩黄芩贱卖给了上门的炒客,看着货车卷起的尘土,他蹲在地头数着皱巴巴的钞票:"四万三,顶去年三分之一。"突然狠狠拍大腿:"早知道该种金银花!隔壁村老王改种那个,今年赚辆SUV!"

但并非所有人都慌不择路,山东平邑的郑技术员带着检测仪走村串户:"黄芩素含量达标了吗?重金属超标吗?"他的背包里装着与药企签订的订单合同,"现在要玩精细化种植,粗放时代过去了。"

夜幕降临时,老李家的土炕烧得滚烫,三个儿子围着他争论:"爸,要不咱改种丹参?""镇上说种菊花有补贴""我同学在快手卖山药挺火"......老李吧嗒着早已熄灭的烟屁股,望着墙上全家福里孙子的笑脸,突然想起二十年前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