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中,中药以其独特的疗效和悠久的历史占据着重要地位,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中药名字及作用。
常见中药材分类及作用
解表药
-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等。
-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等。
清热药
中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作用 |
---|---|---|---|
石膏 | 甘、辛,大寒 | 肺、胃经 | 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等 |
知母 | 苦、甘,寒 | 肺、胃、肾经 | 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主治热病烦渴,肺热燥咳,骨蒸潮热等 |
泻下药
-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适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等。
- 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能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可用于实热积滞,腹满胀痛,大便燥结等。
祛风湿药
中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作用 |
---|---|---|---|
独活 | 辛、苦,微温 | 肾、膀胱经 | 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腰膝疼痛,少阴伏风头痛等 |
威灵仙 | 辛、咸,温 | 膀胱经 | 祛风湿,通经络,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等 |
化湿药
- 藿香: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有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的功效,常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等。
- 苍术: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能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可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等。
利水渗湿药
中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作用 |
---|---|---|---|
茯苓 | 甘、淡,平 | 心、肺、脾、肾经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等 |
泽泻 | 甘、淡,寒 | 肾、膀胱经 | 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等 |
温里药
-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等。
- 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作用,适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等。
理气药
中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作用 |
---|---|---|---|
陈皮 | 苦、辛,温 | 肺、脾经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 |
木香 | 辛、苦,温 | 脾、胃、大肠、三焦、胆经 | 行气止痛,健脾消食,主治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等 |
消食药
-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等。
-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有消食和胃的功效,可用于饮食积滞,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等。
驱虫药
中药名称 | 性味 | 归经 | 作用 |
---|---|---|---|
使君子 | 甘,温,归脾、胃经 | 杀虫消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等 | |
槟榔 | 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 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主治绦虫病、蛔虫病等多种寄生虫病 |
“中药名字及作用大全”FAQ常见问题大全
问:如何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
答: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常见的体质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不同体质适用的中药不同,气虚质的人可以选择人参、黄芪等具有补气作用的中药;阳虚质的人适合用附子、干姜等温阳的中药;阴虚质的人可选用麦冬、百合等滋阴的中药,但体质的判断较为复杂,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他们会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判断,然后给出适合的中药调理建议。
问:中药的服用时间有什么讲究吗?
答:中药的服用时间有一定讲究,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等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腑疾病,宜饭前服,驱虫药、攻下药及其他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一般宜饭前空腹服,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清热药、消食药等,宜饭后服,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安神药则应在睡前服,一些急性病、热性病可不拘时间服用。
问:中药可以长期服用吗?
答:中药是否可以长期服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有些中药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内可以长期服用,比如一些调理体质、养生保健的中药,像枸杞、菊花等,适量长期服用有一定的益处,但也有很多中药不适合长期服用,一些有毒性的中药如附子、乌头等,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中毒,损害身体器官,是药三分毒”,即使是无毒的中药,长期大量服用也可能增加肝肾等器官的负担,是否长期服用中药,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病情、体质等因素综合判断。
中药的世界博大精深,每一味中药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和作用,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有效地发挥中药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