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挖野菜看到个像辣椒的根,老中医说这是黄秋葵的根,还是味中药材呢!"最近总听邻居王阿姨念叨这事,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作为常年研究药食同源食材的爱好者,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黄秋葵根的中药身份和养生妙用。
藏在土里的"人参" 黄秋葵的根在中药房里有个雅致的学名——"秋葵根",不过老辈人更爱叫它"土人参",这可不是瞎比喻,《本草纲目拾遗》里就记载:"秋葵根如人参,性味甘寒,无毒",去年我在老家翻土时,还真挖到过晒干的秋葵根,外形确实像极了皱巴巴的小人参,断面还带着淡淡的黏液。
从田间到药房的千年跨越 要说这秋葵根入药的历史,可比我们想象的久得多,早在《证类本草》就有记载:"葵根主消渴,利小便",古代遇上饥荒年景,老百姓会挖秋葵根当粮食吃,既能充饥又能防治水肿,我奶奶就常说,她怀孕时腿肿得走不动路,喝了一段时间秋葵根煮的水,浮肿消了不少。
现代实验室里的新发现 别以为古籍记载就是全部本事,去年看到省中医药大学的研究报告,发现秋葵根含有特殊黏多糖,能促进胃黏膜修复,隔壁陈叔长期喝酒导致胃炎,现在每天拿秋葵根泡茶喝,说是胃镜检查都好转了,不过要提醒下,胃寒的朋友最好搭配生姜煮着喝。
厨房里的养生魔法 说到吃法,秋葵根可比果荚接地气多了,新鲜挖出的嫩根洗净切片,和猪筒骨炖汤最补气血,去年立冬我试了次,汤头带着自然的甘甜,喝完全身暖乎乎的,要是嫌麻烦,晒干的秋葵根片用来煮粥也方便,抓一把和大米同煮,对改善尿频特别管用。
这些坑千万别踩 虽然秋葵根好处多,但也不是人人适合,记得去年张大哥听说能降尿酸,天天拿秋葵根泡酒喝,结果痛风反而发作了,后来中医解释说,秋葵根性寒,脾胃虚寒的人要慎用,建议搭配方法:煮水时加3片生姜,炖汤放5颗红枣,既能调和药性又增风味。
辨别真假有窍门 市场上干的秋葵根片价格不贵,但要注意鉴别,真品表面应该有细密皱纹,折断时能看到白色絮状物,上次在药材市场就见过染色的假货,颜色过于惨白,闻起来还有刺鼻味,建议大家去正规药店购买,或者趁鲜秋葵上市季自己晾晒。
种植达人的小秘诀 要是家里有空地,种秋葵根比种果荚划算多了,秋天收完果实后,把粗壮的根茎剪成10厘米小段,埋进松软的沙土里,第二年春天就能收获新根,我家院子那几棵每年都能产好几斤,不过要记得选红皮品种的根药用价值更高。
古今用法大不同 古代多用鲜根捣烂外敷治跌打损伤,现在研究发现晒干后的药效更稳定,我试过把秋葵根磨成粉,每天早晚用温水送服3克,坚持两个月后,多年便秘的问题居然改善了,当然具体用量还是建议咨询中医师,毕竟每个人体质不同。
储存有道寿命长 新鲜挖出的秋葵根要阴干保存,千万不能暴晒,我都是用报纸包好放在阴凉通风处,每隔半个月检查一次,去年存的秋葵根到现在还保持着淡黄色,没有发霉变质,要是发现受潮变软,赶紧拿出来晒上午的太阳,下午就要收回去。
这些搭配效果翻倍 秋葵根+玉米须:煮水代茶饮,特别适合三高人群 秋葵根+黄芪:炖鸡汤时加一把,术后调养首选 秋葵根+薏仁:打成粉末冲服,祛湿效果杠杠的 不过要避开这些组合:别和茶叶同泡,会影响药效;服用期间少吃萝卜,以免降低疗效。
看着院子里晒秋葵根的竹匾,突然觉得古人真有智慧,这种被我们忽视的根茎,居然承载着千年的养生智慧,下次再遇到黄秋葵,可别只盯着它的果实了,埋在土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