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上次说的巴戟天长啥样啊?我在山里挖了半天,愣是没认出来!”村里王大夫的这句话,勾起了我对这味中药的好奇,要说巴戟天,可是岭南一带有名的滋补药材,但真见过它长相的人却不多,今天咱就唠唠这味“藏在深山里”的宝贝,从根到花给你扒个明白!
巴戟天长啥样?先从“身份证”说起
巴戟天全名叫巴戟天,别名鸡肠风、黑藤钻,属茜草科植物,它长得可不像人参那样有“人形”,反而像个低调的“藤蔓侠”。根是它最值钱的部分,呈圆柱形或略扁,表面灰黄色带着细纵纹,有点像缩小版的木棍(图1),新鲜的根断面皮部淡紫色,木质心黄白色,老药工常说“皮紫肉白,筋多者佳”,这话一点不假。
茎倒是挺特别,细圆如铁丝,表皮灰褐色,布满细小的斑点,像被撒了一层芝麻,叶子对生,卵状披针形,摸起来革质发亮,正面青绿背面浅灰,叶脉像蜘蛛网一样清晰,最有趣的是它的花,春天开小白花,聚成头状花序,远看像一把小伞,凑近闻还有股淡淡的蜜香。
(图1:巴戟天鲜根与干品对比图)
深山里的“隐士”:生长环境大有讲究
巴戟天是个典型的“南方姑娘”,最爱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广东、广西、福建的深山老林里,总能看到它攀附在灌木丛中的身影,它偏爱酸性土,比如红壤或黄壤,尤其喜欢腐殖层厚的地方,这种土肥得像“巧克力蛋糕”,根系扎进去就能吸饱养分。
有意思的是,这货还是个“攀岩高手”,靠气生根抓着石头缝往上爬,最高能窜到5米!不过你别以为它娇贵,野生的巴戟天耐旱又耐阴,就算躲在大树底下光线不足,照样活得滋润,正因如此,人工种植时得搭架子让它攀爬,否则根容易闷坏。
从挖根到晒干:你不知道的炮制学问
采收巴戟天可得挑准时候,一般种下3-4年后的秋冬季,这时候根部积蓄的营养最多,老药农教我个诀窍:挖的时候要小心翼翼,别伤了主根,不然卖相就差了,新鲜根洗净后,得用沸水烫透再晒干,这一步叫“杀青”,既能去掉辛辣味,又能防止发霉。
市面上常见的巴戟天都是切片晾干的,好的片子直径1-2厘米,厚度均匀,断面纹理像木纹又带点油性,要是看到颜色发黑或有霉斑的,千万别买——那是受潮变质的“药渣”。
补肾壮骨的“低调高手”
别看巴戟天外表普通,人家可是《本草纲目》里记载的“补肾圣药”,中医认为它性微温,味甘辛,专治肾阳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夜尿多、风湿骨痛,尤其是和肉苁蓉、杜仲搭配,堪称“男士养生三剑客”。
村里王大爷去年风湿腿疼,用巴戟天泡酒擦患处,不到半个月就见效,不过要提醒一句:这药酒得用50度以上白酒泡,每天喝一小盅就行,喝多了上火可比吃药还难受!
真假巴戟天:教你几招辨真伪
市场上常有假货冒充,最常见的是用羊角藤的根造假,咋区分?记住这三招:
- 看断面:真品皮紫肉白,假的通常全截面颜色一致;
- 折硬度:真巴戟天柔韧不易断,假货一掰就碎;
- 尝味道:真品微甜带涩,假的只有苦味。
前年镇上药房就出过事,有人拿染色的牛膝当巴戟天卖,结果病人喝了拉肚子,所以说买药还得去正规药店,别贪便宜吃大亏。
现代研究:老药材的新本事
别以为巴戟天只能煎汤,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蒽醌类、环烯醚萜苷等成分,能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广州某医院用它治疗骨质疏松,效果比单纯补钙还好,现在连化妆品都盯上它了,有些抗皱面霜就加了巴戟天提取物。
不过咱老百姓别跟风,这药材性温,阴虚火旺的人吃了容易流鼻血,就像村里李婶,体热还非要喝巴戟鸡汤,结果半夜嗓子疼得直喝水!
小贴士:巴戟天虽好,但孕妇、儿童忌用,日常保健可以用5克切片煮水,搭配枸杞、红枣,每周喝两次就够了,真有毛病还是得听医生的,别自己瞎折腾!
下次去山区玩,要是碰到藤蔓细根的植物,不妨仔细看看是不是巴戟天,这味藏着大山里的中药,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养生密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