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海马中药的出生地,南海之滨的宝藏

一归堂 2025-05-05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师傅,这海马真是从海里捞上来就能入药?"十五年前跟着老药师学艺时,我举着干巴巴的小海马标本满脸疑惑,老师傅抿了口普洱茶,指着标本腹部说:"小子,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南海马,你摸这骨板硬中带韧,闻着还有股子海盐味儿......"

海马的"户口簿":全球安家有讲究 要说海马的籍贯,那可是妥妥的海洋原住民,从大西洋暖流到印度洋珊瑚礁,从地中海沿岸到红树林湿地,这些顶着"马"名却与鱼沾亲带故的小生物,把户口本落在了全球热带到温带的浅海区,不过要论中药界的"户籍警"认证,还得数我国南海、渤海湾和东海沿岸的"原住民"。

在广东阳江的老渔港,我见过凌晨四点就出海的捕海马人,他们专盯着海藻丛生的浅滩,手指粗的竹竿往水里一插,准能挑起缠在马尾藻上的海马。"六月黄最肥美",老张头叼着烟斗比划,"这时候的公马肚子里全是鱼卵,药效最足",他说的是繁殖期的雄性线纹海马,正是入药的上品。

南海马VS渤海驹:一方水土养百药 同样是海马,喝着不同海域的"海水汤",药性也大不相同,在海南文昌铜鼓岭下的渔村,晒海马要选东北风刚吹过的晴天,当地老药工教了我一手:把新鲜海马用粗盐腌出水分,再用槟榔叶包着阴干,这样晒出的海马能锁住海底的"咸鲜气"。

去年在山东莱州湾采访,正赶上渔家姑娘们处理"海马崽",渤海出产的多是刺海马,个头虽小但眼睛浑圆,当地人会把活海马泡在掺了海水晶的淡水里,让它吐尽泥沙,老辈人说这种"半淡盐水"养出的海马,燥性少更适合炖汤。

海底"风水宝地"养出好药材 别以为海马是傻愣愣杵在珊瑚礁上的摆件,在福建莆田的南日岛,我跟着潜水员下海探访"海马公寓",它们最爱躲在红树林气根编织的"遮阳伞"下,或是附着在羽毛状的蕨藻丛中,老船长神秘地说:"月圆夜涨潮时,你能看到公海马挺着育儿袋跳'圆圈舞',这可是海上奇观。"

这些生长环境直接影响着海马的药效,南海暖流带来的浮游生物让海马长得壮实,渤海湾的冷水流则逼出更多活性物质,就像普洱茶讲究山头,海马也分"深海马""滩涂马",前者性烈适合祛风湿,后者温和更利补肾。

老药工的"望闻问切"鉴产地 在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混迹多年,练就了辨别海马产地的本事,抓起条干海马对着光看:南海马腹部泛青白,渤海马骨刺偏金黄;凑近闻,带着咸腥的是新鲜晒干的,若有淡淡海藻香必是海南货;最绝的是摸尾巴,南海马尾鳍硬如钢丝,东海马则软糯些。

有次遇见个浙江药商,掏出块手帕包着的"海马王",整条海马盘成如意结,金边眼镜下的眼睛透亮,马头还带着暗红纹路——这是西沙群岛特有的斑海马,在当地渔民口中又叫"龙宫使者"。

守着大海的"药匣子" 这些年跑沿海跑得多了,越发觉得海马像本行走的《海洋中药志》,在广西北海见到渔民用旧渔网改造的"海马旅馆",专门收留受伤个体;浙江温岭有位女博士研发出海马人工饲料,让小家伙们在玻璃缸里也能繁衍生息。

最近迷上用海马壳做药膳,把晒干的海马碾碎成粉,拌着姜汁炒蛏子,鲜得眉毛都要掉下来,不过老师傅的话总在耳边响:"海马不是鱼,是海里的人参,能不用时且珍惜。"毕竟那些盘踞在珊瑚丛中的小精灵,才是大海馈赠给我们最珍贵的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