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都被"老头草"刷屏了!这种以前藏在深山老林里的野草,现在居然成了中药材市场的香饽饽,老张头蹲在自家药材铺门口抽着旱烟,看着手机里不断跳动的收购价,烟灰都忘了弹。"上个月还三块五一斤,今天已经飙到八块了!"他眯着眼睛看远处山峦,"再这么涨下去,怕是要绝迹咯。"
要说这老头草的名字,其实是个土叫法,学名叫"黄精"的它在南方山区可常见了,就爱长在背阴潮湿的山坡上,以前村里人挖回去喂猪,谁承想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养生圣品,镇东头王大夫诊所门口,晒着的老头草切片被风一吹,飘来阵阵类似蜜糖的香气。"现在城里人流行拿它泡茶,说是补气养阴,跟人参一个功效。"正在抓药的刘婶神秘兮兮地说。
这波涨价潮来得比山里的雾还突然,去年这时候,干货批发价也就五块钱上下浮动,今年开春后,突然冒出来好多外地药商,开着面包车直接进村收,村口小卖部的老板老李掏出手机,打开收藏的中药材交易网:"瞅见没?安徽亳州市场今天报价12块,还是统货,要是选装过筛的精品,价格后面还得加个零。"
价格坐火箭的背后,藏着不少门道,县中医院退休的赵大夫掰着手指头分析:"头一个是直播带货闹的,那些养生博主举着根黄精,说这是'神仙余粮',老年人看了哪扛得住?"说着他从抽屉里摸出块黄精糖,"第二个是种植面积跟不上,这玩意儿从育苗到收获要三四年,前年暴雨又冲毁不少基地。"窗外飘来煎药的苦香,他压低声音:"听说还有游资在囤货,跟炒普洱那会儿似的。"
不过这价格差异大得离谱,同样是晒干的老头草,带须根的和剪过根的能差两成价,更玄乎的是九蒸九晒的炮制品,某宝上打着"古法制作"旗号的,一斤敢标价98,村里妇女们围在晒药场聊天,二婶把刚挖的鲜货掰开:"瞧这断面,黏液多的才值钱。"她丈夫在旁边补刀:"去年镇上来收鲜货才三毛,今年直接翻倍!"
想买实惠的老主顾都有门道,周四清晨的早市最热闹,菜贩旁边总蹲着几个挎竹篓的山民,他们手里的鲜货还带着晨露,二十块钱能买一塑料袋,懂行的会捏捏茎秆:"太嫩的药效不足,发黄的是陈货。"老药农传授秘诀:"认准表面有虎皮斑纹的,那是正宗多花黄精。"说着他从兜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各药行的电话。
其实在行家眼里,这波行情虚火挺旺,县药材公司老周指着仓库里码成山的干货:"你看这些,大半都是去年陈货,新货要等霜降后才下来。"他摸着泛黄的收购簿叹气:"现在年轻人图新鲜跟风买,哪知道真正好货要经过九蒸九晒。"仓库角落的电子秤闪着红光,映出墙上"诚信经营"的褪色奖状。
想捡漏得盯紧产地直销,每年寒露前后,皖南山区会举办药材交流会,山民们背着竹篓摆摊,现挖现卖的鲜货论斤不论两,有回北京来的客商开着越野车进山,结果陷在泥巴路里,最后还是靠村民用牛车拖出来,现在聪明人都学精了,直接联系驻村扶贫干部,既能帮扶老乡,又能拿到实在价。
这阵涨价风倒是催生了不少新行当,镇上新开的"药膳坊"把老头草炖鸡当成招牌菜,玻璃橱窗里贴着"每日现采"的广告,穿汉服的主播举着自拍杆穿梭在晾药场,手机支架上还挂着补光灯,最绝的是快递公司,推出"深山直达"专线,泡沫箱里塞满冰袋,保证48小时鲜货到手。
不过老辈人还是心疼这疯狂的价格,八十岁的陈阿婆坐在门槛上剥蒜,说起当年饥荒时拿黄精充饥的事:"那时候挖来晒干磨粉,掺着玉米面烙饼,哪想到现在金贵成这样?"她身后竹筐里晾着的药片,在夕阳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山风掠过晾药架,带走几缕若有若无的草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