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中药材市场,堪称一场"过山车",从三七、当归到党参、黄芪,许多常见药材的价格像坐火箭一样往上蹿,搞得药商们一边数钱一边骂娘,种植户们则是又喜又忧,这年头,连中药材都玩起了"心跳文学",到底发生了什么?今天咱就掰开揉碎了聊聊。
市场疯了!这些药材价格翻倍涨
2017年春天刚冒头,安徽亳州药材市场的摊主们就发现不对劲,往年这时候,仓库里堆着的当归、党参还能慢慢卖,但这一年刚开市,货车排队抢货的场景多年未见,三七的价格更是离谱,120头的春七从每公斤600元直接蹦到800元,品质好的甚至摸到千元关口,老药商王老板蹲在摊位前抽烟:"干了二十年,没见过这种阵仗,跟抢金子似的。"
不光是名贵药材,连菊花、麦冬这些"平民款"都跟着凑热闹,浙江产的杭白菊从每公斤50元涨到80元,河北的金银花突破百元大关,最夸张的是太子参,贵州产区的统货价格直接翻两倍,从80元飙到240元,把种植户吓得以为在做梦。
天灾人祸齐上阵,药价飙升谁背锅?
这波疯涨不是没缘由的,先说天灾,2016年冬天的极寒天气让云南三七遭了殃,冻坏的种苗直接影响17年产量,甘肃定西的当归刚开花就遇上冰雹,减产三成打底,再看人祸,环保督查像飓风过境,安徽、河南的小作坊被关了一大片,以前那些靠烧煤烘干的土方法全得改电改气,成本蹭蹭往上涨。
更绝的是资本进场搅局,那年大蒜炒完炒普洱,游资盯上中药材市场,听说有温州资本圈着几个亿囤积太子参,硬是把库存捂了半年才放货,山东做阿胶的企业更狠,直接包下整个平阴县的玫瑰花田,把收购价抬得散户直骂娘。
药农笑不出来的丰收年
看着药价飞涨,别以为种植户就偷着乐,河北安国的麦冬种植户老李抹着汗说:"去年种的时候才5块钱一斤,想着今年能赚笔大的,结果肥料涨了30%,人工一天200块还抢不到人。"更惨的是陕西的黄芩种植户,好不容易等到产新,收购商组团压价,说市场上存货能塞满三个足球场。
这年还冒出个新词叫"截胡采购",药商们学精了,不等到产新季就提前半年下乡订地,安徽亳州的李经理透露:"我们跟药农签保底收购协议,价格比市场价高15%,但条件是必须用我们的化肥和种植技术。"这么一搞,散户想跟风扩种都没机会。
药店老板的苦日子来了
终端药店老板们这段时间天天骂娘,原本卖28元一服的四物汤,药材成本涨到35元,还不包括包装和人工,成都某连锁药店的采购总监算了笔账:"党参每公斤涨50元,当归涨80元,黄芪直接破百,现在进货都得算着成本走,有些方子干脆建议顾客自己配药材。"
更麻烦的是替代品乱象,当归涨价就有人拿独活冒充,三七贵了就拿便宜一半的景天三七顶替,老中医们气得拍桌子:"这些山寨货药效差远了,但病人哪懂这些?"监管部门那年查获的假药材比前年多了四成,光安徽就捣毁三个用硫磺熏蒸的窝点。
2018年行情会崩盘吗?
到了年底,风向突然变了,囤货的游资发现资金成本吃不消,开始抛售库存,云南产的三七价格三个月跌了20%,贵州太子参从240元回落到180元,但这波下跌没持续多久,因为环保督察回头看又关了一批小厂,加上新版药典提高了检测标准,劣质药材直接被淘汰。
现在回头看2017年,就像看一部悬疑剧,有人靠囤积三七赚了辆奔驰,也有人扩种黄芩赔得裤衩都不剩,这年最大的教训是:中药材这行当,真不是光看价格涨跌就能玩得转的,老药商常挂在嘴边的话:"药材市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韭菜。"这话放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