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这中药刚喝两天,今早吃了盘凉拌马齿笕,现在肚子咕噜响是不是中毒了?"闺蜜小敏在电话那头急得直跺脚,这年头,年轻人信了中医养生的邪,保温杯里泡枸杞不算,连喝中药都要配野菜套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要说这马齿笕,可是咱们田间地头的老朋友,夏天焯水凉拌能去火,冬天晒干炒蛋能下饭,老一辈常说这是"天然抗生素",可真要跟中药汤剂凑一块儿,倒像是关公战秦琼——各有各的脾气。
老祖宗留下的中药禁忌里,最有名的当属"十八反十九畏",不过马齿笕倒没在这份黑名单上,它性寒味甘酸,主要克星其实是温补类药物,就好比火锅店里的芝麻酱遇上冰块,虽然不至于闹出人命,但总归是互相拆台。
举个实在例子:隔壁王大爷上个月风湿发作,抓了副祛湿散寒的中药,他偏要就着腌马齿笕下饭,结果当天夜里跑三趟厕所,这就像往姜汤里兑冰镇酸梅汤,寒热交替着折腾肠胃,铁打的胃也经不住这么造。
不过要是碰上清热解毒的药方,马齿笕反倒成了最佳CP,去年我咽炎发作,大夫开的玄麦甘桔汤配上新鲜马齿笕汁,那效果堪比开挂,这时候它就像给消防队递毛巾的热心大妈,帮着浇灭体内的火苗。
最要命的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中药啥属性,上次公司小陈感冒咳嗽,抓了包止咳化痰的中药,她看马齿笕翠绿诱人,狠扒了两碗,结果咳嗽没好反而添了胃胀,这就好比给哮喘病人吃毛豆,看着都是绿色健康食品,凑一起却成了定时炸弹。
其实判断方法特简单:喝完中药舌头发麻、胃里冒凉气,或者拉稀次数变多,八成就是马齿笕在搞事情,这时候赶紧停掉野菜,煮点小米粥暖暖胃,要是吃完中药浑身发热、口干舌燥,倒是可以少量吃点凉拌马齿笕降降火。
特别要提醒那些天天熬夜的夜猫子,你们的中药方多半带着滋阴补肾的药材,这时候碰马齿笕,就像往手机充电时接着打电话——不是完全不行,但肯定伤电池,最好错开两个小时服用,让药效和菜效各自安好。
说到底,喝中药期间管住嘴比啥都强,实在馋这一口,记得把马齿笕焯水去掉草酸,搭配些姜丝中和寒性,要是大夫明确说了要忌生冷,那就老老实实等停药再说,毕竟治病重要,还是口腹之欲重要,这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