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李家的野芝麻籽又涨价了!"在皖南中药材交易市场,这句话成了很多药商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传统中药材里的"黑马",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山野种子,近两年价格曲线坐上了火箭,让不少从业者直呼看不懂,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波野芝麻籽的涨价潮到底是怎么来的,普通种植户又该抓住哪些机会?
从无人问津到"香饽饽",价格曲线暗藏玄机 十年前的野芝麻籽,基本是山民们随手采收的"添头货",那时候收购价常年稳定在每公斤8-12元,主要用作中药铺里止咳平喘药方的辅料,谁曾想,这两年价格像脱缰野马般飙升,今年开春部分地区的统货价已经摸高到每公斤65元,精选货甚至突破80元大关。
在亳州中药材批发市场,做了二十年生意的王老板翻出记账本:"去年这时候还是32元,今年同比涨了整整一倍。"更让人咋舌的是,这种涨势还不是波段性的,从2020年疫情开始,野芝麻籽的价格就像上了发条,每年保持着25%-30%的涨幅。
三大推手搅动市场风云 这轮疯狂涨价不是偶然,笔者走访了多个中药材主产区,发现背后藏着三条清晰的线索:
-
大健康产业催生"井喷需求" "现在年轻人流行喝草本茶,野芝麻籽成了网红配方里的常客。"安徽霍山某中药饮片厂负责人透露,他们生产的润喉茶系列销量三年激增5倍,野芝麻籽的采购量从每月1吨飙升到15吨,更关键的是,新冠康复后的咳嗽后遗症治疗中,含有野芝麻籽的中药方剂被多地纳入诊疗方案。
-
靠天吃饭遇上极端天气 2022年夏季的暴雨洪涝,让大别山区的野芝麻籽减产40%,笔者在金寨县见到的种植户老张,指着山坡上稀疏的植株苦笑:"往年能收300斤的地,今年连100斤都凑不齐。"这种靠野生采集为主的药材,产量受天气制约特别明显。
-
资本入场改变游戏规则 最耐人寻味的是资本的动向,某知名药企去年突然注册了野芝麻籽GAP种植基地,在云南山区圈下5000亩地搞规模化种植,更有不少游资盯上这个"小品种",在产地建冷库囤货,把原本松散的市场搅得风生水起。
种植户的机遇与陷阱 面对诱人的价格,不少农民朋友蠢蠢欲动,但笔者要泼盆冷水:这波红利不是谁都能吃到的。
-
种植技术门槛比想象中高 别看野芝麻籽名字带"野",想种好可不容易,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酸碱度要求苛刻,必须在pH值6.5-7.5的砂壤土才能长得旺,笔者在试种基地看到,同样的山坡地,精心管理的水肥地块亩产能达到180公斤,而粗放管理的只有80公斤。
-
市场波动暗藏风险 老药农都知道"多了是草,少了是宝"的道理,目前全国野芝麻籽年需求量约8000吨,而人工种植产量刚突破3000吨,但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提醒,按照现在的扩种速度,两年内就可能迎来供过于求的拐点。
-
深加工能力决定长远收益 单纯卖原料始终受制于人,浙江磐安有位种植大户就尝到了甜头:他们引进低温烘焙技术,把野芝麻籽加工成即食零食,通过电商渠道卖出百倍于原料的价格,这种"种植+初加工"的模式,才是提高抗风险能力的关键。
未来走势怎么看? 对于接下来的行情,业内人士普遍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中药协会最新发布的《小品种药材发展白皮书》显示,野芝麻籽已被列入重点监测的30个潜力品种,短期来看,随着库存消化和需求增长,价格仍将在高位震荡;长期则要看标准化种植和技术突破的进度。
对普通种植户来说,现在入局不算晚,但一定要做好三门功课:一是选准适生区域,二是掌握规范化种植技术,三是提前对接销售渠道,毕竟在这个"今天种明天赚"的时代,野芝麻籽的故事再次印证了那句老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但要想飞得稳,还得自己长出翅膀。
【后记】最近收到不少读者咨询,问现在种还来得及吗?笔者的建议是:可以先从半亩试验田开始,积累种植经验,毕竟中药材这行,永远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买卖,急不得也慌不得,关注我们后续推出的《野芝麻籽种植技术全攻略》,带你避开新手容易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