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传承,让中药惠及千万家—补骨脂中药世家的坚守与创新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咱老百姓啊,就认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杭州河坊街的一家百年药铺前,76岁的陈守仁老先生正仔细包裹着补骨脂药材,斑驳的柜台上摆着祖传的铜秤,墙皮脱落的老宅门楣上"补骨脂中药世家"六个鎏金大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从走方郎中到中药名门

光绪二十三年,补骨脂中药世家的故事始于一辆吱呀作响的木轮药车,陈氏先祖挑着两个竹筐,一筐装草药,一筐摆药杵,行走在江南水乡的阡陌之间,那时的补骨脂还不是招牌,而是疗愈兵荒马乱的良方——用自家炮制的补骨脂酒为摔伤的樵夫续骨,拿晒干的益母草帮产后虚弱的农妇调理,靠着口碑在市井间渐渐立住脚跟。

到陈守仁爷爷那辈,药摊终于变成坐诊的"回春堂",老人至今记得小时候跟着祖父进山采药的情景:天蒙蒙亮就出发,腰别竹篓,手持特制药锄,挖补骨脂要选向阳坡地,叶片完整带绒毛的才地道;采茯苓得寻松树根际,表皮有云纹的是上品,这些口口相传的秘诀,如今都记在陈家世代沿用的《本草辑要》手抄本里。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走进补骨脂中药世家的炮制房,浓郁的药香混着蒸汽扑面而来,六张柏木药案呈北斗状排列,上面摆着正在加工的药材:这边刚炒完杜仲要立即出锅摊晾,那边砂锅里煨着文火慢炖的熟地黄,58岁的陈明德师傅边演示边说:"补骨脂要去涩味,全凭九蒸九晒的功夫,头蒸用黄酒做引,二蒸配黑豆汁,每蒸一次都得掐着时辰翻动。"

墙上挂着1947年版的《中国药典》,书页已经发黄起脆,但关键章节都被透明胶带精心修补,陈师傅指着其中"修治"章节解释道:"现在年轻人图省事,但我们还是坚持手工切制饮片,你看这当归片,薄如蝉翼能透光,厚了有效成分煎不出来,薄了容易焦糊,全是手上的分寸活。"说话间,他手腕轻抖,刀锋过处,案板上的药材顿时化作均匀的薄片。

古法新用破圈记

第三代传人陈雨欣推开实验室的玻璃门,白大褂上别着的正是曾祖父留下的银质药碾吊坠,这位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姑娘,正带着团队研发补骨脂系列新产品,实验台上摆着试管架,里面装着深浅不一的褐色液体——是从补骨脂不同提取部位分离出的活性成分。"我们做了286次稳定性测试,终于把补骨脂素的保存周期从两周延长到六个月。"她举起两瓶试剂对比,透过灯光能看到分子结构的细微差异。

在保留传统膏方的基础上,补骨脂推出便携的草本茶包,针对熬夜族设计养肝组合,为湿气重人群调配祛湿茶,最惊喜的是与老字号糕点铺联名的"五行养生酥",用枸杞、菊花、芡实等食药同源材料,把中药变成了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零食,去年中秋推出的限量版"玉兔捣药"月饼礼盒,月餅皮掺入破壁灵芝孢子粉,馅料包裹着肉桂丁香调味的枣泥,上线三天就售罄。

巷子里的中医药课堂

每周三下午,补骨脂中药世家的后院就会摆出一排藤椅,穿对襟短衫的王大爷捧着保温杯准时报到,戴珍珠项链的刘阿姨总坐在第三棵桂花树下——这是街坊们雷打不动的"养生课",陈守仁老先生端着青花盖碗,用方言讲着应季保健:"春天要升发,喝薄荷玫瑰花茶;入伏前吃姜,冬吃萝卜夏吃姜'..."

药铺二楼开辟了体验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艾条,来自上海的旅游博主小周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原来卷艾绒这么讲究!棉纸要裁成六十度斜角,转紧三圈半再收口。"工作台旁的智能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全国各地道地药材的生长环境监控画面,让人直观感受"橘生淮南则为橘"的奥秘。

暮色渐浓,河坊街的灯笼次第亮起,补骨脂中药世家的匾额下,年轻学徒正在清扫门前的青石板,扫帚划过的声音惊起檐角栖息的燕子,振翅声中,百年老店的故事仍在继续。(全文约1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