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拾老家药箱,翻出奶奶留下的牛皮纸包,里面装着枸杞、红枣、党参这些"老熟人",突然想起小时候发烧,奶奶总说"喝碗柴胡水就好",现在想想这些草木里真藏着大学问,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那些藏在厨房角落、药店货架上的中药宝贝们,看完这篇保准你逛超市时能认出半壁江山的养生食材!
【补气养血篇】 先说最熟悉的"人参家族",东北老参农常说"七两为参,八两为宝",野山参确实金贵,不过咱们日常煲汤用的多是园参,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楼下王婶天天切片西洋参含着,说是"润肺不上火",其实人参种类挺讲究,白参偏凉适合热性体质,红参温补更适合怕冷人群,要是嫌麻烦,直接抓点党参炖鸡,平价又补气。
说到补血圣品,当归绝对是C位,我们四川同事每次生理期都煮当归鸡蛋糖水,她说这是妈妈传下来的秘方,不过当归味道确实冲,建议搭配黄芪一起炖汤,这两个CP组合既能补气血又不燥热,对了,产后调理常用的阿胶糕,主要成分就是驴皮熬制的阿胶,记得要敲碎后用黄酒烊化,不然容易粘牙拉丝。
【清热解毒篇】 夏天必备的金银花露,其实是忍冬科植物的花蕾,菜市场经常能看到卖金银花的阿姨,5块钱就能买一大把,回家拿冰糖腌渍后泡水,比饮料健康多了,不过真正上火喉咙痛时,还是得用蒲公英,小区里挖野菜的刘大爷教我认过:叶子锯齿状带白毛的才是正经蒲公英,焯水凉拌能消乳腺结节。
别小看不起眼的夏枯草,这可是清肝火的高手,办公室久坐族经常用它搭配杭白菊泡茶,对付熬夜后的红眼病特别管用,要是碰上皮肤长痘,老中医会开些连翘,这味中药名字听着像零食,其实是木犀科植物的果实,熬水湿敷比芦荟胶还天然。
【健脾祛湿篇】 广东人煲汤必放的茯苓,其实就是松树根边的白色菌核,上次去同仁堂抓药,师傅说茯苓分赤白两种:白的利水渗湿,赤的还能宁心安神,我自己试过用茯苓粉掺在面粉里烙饼,居然带着股淡淡的麦香,不过要祛湿气,还得靠薏苡仁这对黄金搭档,炒过的薏米泡水喝,比红豆薏米粥更方便。
北方朋友可能对砂仁陌生,但在两广地区,这可是炖牛腩的秘料,这种姜科植物的果实不仅能化湿开胃,还能止孕吐,记得有个怀孕的同事天天含话梅砂仁,说是比吃维生素B6管用,不过砂仁气味霸道,炖汤时三颗就够,多了容易抢味。
【止痛活血篇】 跌打损伤少不了三七,云南旅游带回来的田七粉,现在成了我家急救箱常备,用温水调成糊状敷在淤青处,消肿速度肉眼可见,不过真正的行家都知道,川芎才是"血中之气药",痛经时抓一小把煮鸡蛋,比布洛芬来得温和,要是遇上风湿骨痛,老辈人喜欢用秦艽泡酒,这种龙胆科植物的根茎,配着高度白酒擦患处,效果堪比扶他林。
【止咳化痰篇】 秋冬季节药房断货的川贝母,其实是百合科的鳞茎,前几年雾霾重的时候,我妈天天给我炖川贝雪梨,那甜味到现在都记得,不过正宗的松贝母要上百块一克,日常润喉用桔梗就行,这种十字花科的根茎切片泡水,对教师职业病特别友好,要是小孩夜咳,老一辈都用杏仁,记住必须是苦杏仁,甜杏仁只能当零食吃。
【明目安神篇】 电脑族抽屉里的决明子茶,原料其实是豆科植物的种子,我试过直接嚼着吃,满嘴草木清香,不过真正护眼的隐藏高手是密蒙花,这种马钱科植物的花蕾,配上枸杞菊花,堪称加班三件套,最近失眠严重,同事推荐了酸枣仁,这野生鼠李科的种仁,用纱布包着塞枕头里,助眠效果堪比褪黑素。
说了这么多,其实中药就像武侠小说里的兵器,单用有单用的好,配伍起来更是妙不可言,不过千万别学我当年乱吃药,当年青春痘爆发,听信偏方把丹参、当归、苦参混着吃,结果满脸过敏起红疹,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辨证施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下次去中药店,记得先让大夫把脉再抓药,毕竟这些草木灵物,用对了是仙丹,用错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