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李家的药铺有点热闹,门口总有人打听:"苍术咋涨这么狠?去年还三十块一斤,现在都快破百了!"老李蹲在柜台后吧嗒着旱烟,苦笑道:"别提了,东北的苍术今年跟坐火箭似的,我这干了二十年药材生意,头回见这阵仗。"
苍术是个啥?东北人为啥盯紧它?
要说苍术,在关外可是响当当的"药草明星",这味带着辛香的根茎,晒干后能祛湿健脾,东北老炕头必备的祛寒汤里总少不了它,尤其是黑龙江五常、吉林延边这些黑土地带,产出的苍术油润饱满,药效比南方货强上三成,药厂收购价常年高出一大截。
往年这时候,参农老张该忙着挖苍术了,可今年他蹲在地头直搓手:"你说邪乎不?开春那场倒春寒,愣是把刚冒芽的苗子冻蔫了一半。"他家二十亩苍术田,收成直接砍掉六成,眼瞅着贩子们开着卡车在村里转悠,价格天天往上蹿。
价格飙升的"四把火"
-
天公不作美:去年东北夏天暴雨不断,冬天又提前降温,苍术怕涝更怕冻,嫩苗期遭遇极端天气,产量直接打对折,药商王哥透露:"往年一吨苍术能收800斤干货,今年连500斤都难凑齐。"
-
资本盯上"土疙瘩":前两年中药材市场刮起投资风,苍术作为"药食两用"品种,被游资盯上,某药企去年囤了300吨苍术,直接导致市场流通量锐减,现在冷库里的存货,报价比新货还高两成。
-
跨境订单暴增:韩国突然加大对中国苍术的进口,说是要研发新型保健品,光是珲春口岸,上个月就走了200吨货,价格比内销高出30%,老李翻出报关单:"瞧见没?这批发仁川的货,每公斤标价120元!"
-
人工成本翻倍涨:挖苍术得赶在霜降前,雇工费用从每天150元飙到300元,更扎心的是,年轻人不愿干这苦活,老张雇的十个工人里倒有六个是白发老头。
市场里的"价格游击战"
在安国药材市场,东北苍术成了抢手货,老周经营的档口挂着两块牌子:"黑龙江苍术98元/斤""吉林统货85元/斤",他指着码成小山的货箱说:"这都是凌晨三点抢的货,再晚半小时,价格牌就得重写。"
有意思的是,同个市场里价格能差出三成,懂行的药商专挑带泥疤的"毛货",这种未经仔细分拣的初级品,每斤能便宜十块钱,老李教顾客诀窍:"买苍术别光看个头,断面发黄的才是好货,发白的准是熏过硫。"
这波涨价谁在笑谁在哭?
-
药农:喜忧参半
老张家虽然减产,但单价涨了四倍,算下来收入竟比去年多三成,可他愁得直薅头发:"明年要是还种苍术,万一价格崩盘咋整?"现在村里流行套种模式,苍术地里间作人参,好歹能摊薄风险。 -
药厂:成本压力山大
某祛湿茶厂家采购经理算了笔账:苍术占原料成本四成,现在每月要多掏二十万,更头疼的是替代品难找,试过用湖南苍术,结果消费者投诉药效不足。 -
炒家:刀尖舔血
王哥去年囤的两百吨苍术,账面浮盈已经超过千万,但他不敢轻易出手:"听说安徽亳州那边新货快上市了,现在抛售等于给同行送子弹。"冷库里的温度计显示零下5℃,可他的后背总是冷汗涔涔。
老药农的保命秘籍
在通化县的药材交流会上,78岁的陈老爷子被围得水泄不通,他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土法炮制的苍术标本:"认准朱砂点的红芽痕,这是正宗东北货的身份证。"老人还传授了个偏方:新鲜苍术切片晒半干,用蜂蜜腌上,冬天泡水喝,祛湿效果赛过药店制剂。
对于普通家庭,老爷子建议别盲目囤货:"苍术越陈越值钱,但得存得讲究,拿牛皮纸包好,搁陶罐里,放几颗花椒防虫,记住别放冰箱,潮气重!"
后市到底咋走?
专家分析认为,短期内苍术价格仍将高位震荡,但三个信号值得注意:
- 甘肃、云南开始规模种植苍术,三年后或将冲击东北货源优势
- 药典新规要求重金属检测,部分产区土壤不合格将被踢出市场
- 人工培育技术突破,组培苗成本降低四成
老李现在采取"快进快出"策略,每次进货不超过半吨,见利就收,他在朋友圈发感慨:"做药材生意十年,第一次觉得比炒股票还刺激。"
夜幕降临时,安国市场的LED大屏还在滚动更新价格:东北苍术统货92元/斤(涨2%),选装货115元/斤(持平),老周关掉档口的射灯,望着满地的苍术须子叹气:"这土疙瘩金贵得,都快赶上人参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