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这句诗道出了中国人对竹子的特殊情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种高雅的植物在中医眼里可是个"全能选手"——从嫩芽到枝干,从叶到花,甚至竹子上的寄生虫都能入药,今天就带大家揭开竹子在中药里的百变身份,看看它如何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健康。
【竹叶:清心火的天然凉茶】 走在竹林边,随手摘下一片翠绿的竹叶揉搓,会有淡淡的清香沁入指尖,这看似普通的叶子其实是味清热良药。《本草纲目》记载:"淡竹叶气味俱阴,故能除烦热、解渴、生津。"夏天用鲜竹叶煮水当凉茶喝,既能消暑又能预防上火,特别是那些经常熬夜加班、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人,用竹叶3克加冰糖煮水,连喝三天就能明显改善。
老中医常说"心火旺按竹叶",可不是随便说说,有个邻居阿姨每到更年期就心烦失眠,后来每天用竹叶5克、甘草2克泡茶喝,半个月下来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不过要注意,竹叶性寒,脾胃虚寒的人要加点生姜调和,就像给凉茶加了件外衣。
【竹茹:止呕安胎的温柔卫士】 如果说竹叶是清凉侠客,那竹茹就是温婉医者,把竹子刮去青皮后露出的白色絮状物,可是治疗妊娠呕吐的法宝,记得小区张姐怀孕时吐得昏天暗地,老中医开的方子里就有竹茹这味药,配合陈皮、生姜,喝了三天就见效,其实不止孕妇,现代人压力大导致的神经性呕吐,用竹茹10克煮粥也有奇效。
更妙的是竹茹还能治小儿惊风,老家有个偏方,用竹茹、蝉蜕各5克煎水,给夜里哭闹的小孩擦身,能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不过现在药店里卖的竹茹多是经过加工的,新鲜竹茹要现剥现用效果才好,就像蔬菜要吃新鲜的才营养。
【竹沥:肺部的清洁工】 说到竹子最猛的药部分,当属竹沥,把鲜竹节劈开两头,用火烤中间流出的汁液,就是传说中的竹沥,这黑褐色的液体看着不起眼,却是化痰止咳的高手,记得爷爷当年老慢支发作,咳嗽得震天响,就是靠每天早晚一勺竹沥蜂蜜水压下去的。
现在有些药店能买到中成药竹沥胶囊,但行家都知道,自制的新鲜竹沥效果更好,取适量竹沥兑温水,加少许姜汁,对付黄痰粘稠的热咳特别管用,不过这味道确实一言难尽,得像喝鸡尾酒一样捏着鼻子快速咽下。
【竹笋:餐桌上的药食同源】 春天雨后的竹林,总会冒出成群的竹笋尖,别光想着拿来做油焖笋,其实这脆生生的小家伙还是清热化痰的药材,李时珍说竹笋"利九窍、通血脉",特别适合高血压患者,有个简单方子:鲜竹笋200克切丝,加冬瓜皮50克煮汤,每周喝两次,对降血压有帮助。
不过竹笋性寒,脾胃虚弱的人要少吃,记得小时候奶奶总把竹笋和春砂仁一起炖,既能享受鲜美又化解了寒性,现在市面上还有竹笋干卖,用来煲汤时放几片,既能提鲜又能清热。
【竹黄与竹衣:藏在细节里的宝贝】 除了这些常见部位,竹子身上还有两个隐藏宝藏,天竺黄是寄生在竹枝上的真菌孢子,看起来像黄色粉末,却是清热化痰的上品,以前在药材市场见过老师傅收集竹黄,要选端午节前后采集的才行,这时候的药效最强。
至于竹衣(竹膜),就是竹子内壁那层薄薄的衣膜,别看轻飘飘的,却是治疗外伤的好手,把竹衣烧炭研末,撒在伤口上能止血消炎,村里老人至今还保留着用竹衣处理小伤口的传统,比创可贴还管用。
【日常妙用:把竹林搬回家】 其实不用等到生病才想起竹子,平时养生也能巧妙利用,比如用竹叶做个香囊挂在车上,既能清新空气又能提神醒脑;竹茹晒干后装枕头,对颈椎不好的人有按摩作用; even 竹筒饭剩下的竹筒别扔,留着当茶杯喝水,长期使用据说能降火。
不过要提醒大家,虽然竹子浑身是药,但使用时也要讲究方法,比如竹沥性寒,风寒咳嗽就不能用;竹笋含有草酸,结石患者要少吃,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毕竟每个人的体质不同。
从《神农本草经》到现代药典,竹子在中药界的活跃从未间断,下次逛公园看到竹林,可别再只觉得好看,想想这些挺拔的"君子",正默默地为我们储存着健康密码,是不是突然觉得它们更可爱了?大自然赐予的药材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关键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