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就没断过,隔壁工位的小王已经咳了快两周,含片吃了整整两盒还是不见好,那天看他猛灌凉茶的样子,我忍不住递过去保温杯里的褐色液体:"试试这个,比冰糖雪梨管用多了",没想到三天后,这小子居然带着奶茶来谢我,直说这中药汤水救了他的老命。
要说对付干咳,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法子可太多了,前阵子我妈晨练时学了个偏方,回来就抓了川贝炖雪梨,结果她把梨肉挖得太薄,炖完全碎了,汤汁倒是浓稠得很,我尝了口差点被齁到——原来她把冰糖当不要钱似的放了满满两大勺,后来改成隔水蒸,整颗梨像小船似的浮在碗里,舀着梨肉喝汤,这才品出川贝的微苦和梨子的清甜,不过说真的,这方子对半夜咳醒确实管用,连着喝两天就能睡安稳觉。
其实中医调理咳嗽讲究辨证施治,同样是嗓子痒痒的干咳,有人是肺热引起的,有人是阴虚导致的,就像我们小区张阿姨,去年秋天咳了一个多月,西医说是过敏性咳嗽,雾化做了好几次都压不住,后来去中医院开了方子,里头有胖大海、罗汉果这些常见的润喉料,关键是加了两味特别的——木蝴蝶和凤凰衣,老师傅说这俩可是治疗咽痒的绝配,果然喝了五天就不痒了,现在她家常年备着这两种药材,嗓子不舒服就泡水喝。
说到药水配方,不得不提我奶奶的秘方,老人家年轻时在药材公司仓库做过保管员,对药材搭配门儿清,她常说止咳要润肺为本,最爱用麦冬、玉竹打底,再加点甘草调和,有次我急性咽炎发作,她翻出个磨砂玻璃瓶,里面泡着琥珀色的药酒,说是用枇杷叶加蜂蜜酿的,刚开始我还怀疑这土方法,结果喝了半盏下去,喉咙立马像涂了层薄荷油,那种温润的清凉感能持续半天。
现在年轻人图方便,市面上的中成药口服液卖得挺火,上次我表妹感冒后遗留干咳,买了某知名品牌的糖浆,结果喝第一天就发现不对劲——说明书上写着含苯甲酸钠,这可是防腐剂啊!后来她自己改喝鲜竹沥,虽然味道像青草混着泥土,但胜在成分天然,不过这玩意儿寒性重,脾胃虚的人喝了容易拉肚子,最好搭配着陈皮一起喝。
熬制中药也有大学问,前阵子跟着中药房的老师傅学煎药,才知道不同药材下锅顺序大有讲究,像鱼腥草这类新鲜药材得等水开后才放,而杏仁、桔梗这些干药材要先冷水浸泡,最有意思的是用纱布包药材时,老师傅会把相同功效的捆成小捆,说是这样能让药性均匀渗出,按照他教的方法煮出的药汤,色泽清亮不浑浊,喝起来也没有想象中的苦涩。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中药,同事李哥属于过敏体质,闻到药味就打喷嚏,有次试了五味子泡的水,结果浑身起疹子,后来医生建议他用食疗慢慢调养,现在每天保温杯里泡着银耳枸杞,居然也很少咳嗽了,所以说选对方法很重要,实在拿不准就去找专业中医师号脉,别自己瞎折腾。
最近发现个新趋势,很多年轻人开始DIY养生茶饮,楼下奶茶店推出"止咳润喉套餐",把百合、芦根和金银花组合在一起,用透明杯子装着,看着就清爽,不过我试过回家复刻,发现关键还是得用沸水焖泡,不然药材的有效成分出不来,现在我家冰箱常备着分装好的药材包,上班前抓一把扔进保温杯,到公司刚好能喝上温热的药茶。
说到底,干咳不是大病但真折磨人,从古法熬制的膏方到现代萃取的口服液,中医药调理咳嗽的方法在不断创新,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合适方案,毕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就像我们办公室现在流行那句话:"咳嗽不是病,咳起来真要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