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的九江,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位于长江南岸的中药材市场已经热闹起来,三轮车碾过青石板路的声响,夹杂着药商们带着各地口音的吆喝声,混合着当归、黄芪、陈皮的香气,在晨雾中氤氲出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药材篇。
这个藏在九江老城区里的市场,可不是普通的买卖集散地,沿着沾满露水的水泥柱往上看,斑驳的"1987年重建"字样还依稀可辨,老九江人都知道,这里最早是明清时期的药船码头,来自陇西的当归、长白山的人参、云贵的三七,都是先在长江码头卸货,再通过这里的药行分拨到江南各大药铺。
"老李家的甘草又甜又润,张记的川芎片薄如纸",这些口口相传的招牌,撑起了市场最初的口碑,如今走进占地三万平方米的交易区,你会发现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奇妙交融,穿着布鞋的老药农蹲在竹筐前分拣蝉蜕,隔壁档口的主播正对着手机镜头讲解"九江道地艾草的三大鉴别诀窍"。
转过挂着"庐山石耳"招牌的木质阁楼,空气中突然飘来一阵浓郁的樟脑香,这是家传三代做膏方的老店,掌柜的正用铜锅熬制着黑亮亮的阿胶糕。"我们用的驴皮都是德州直采的",他指着墙上泛黄的进货单,"不过现在年轻人更喜欢即食膏方,上个月刚给上海直播基地发了两千盒"。
市场西北角的冷库区藏着个秘密——这里储存着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进口药材,印尼的血竭、泰国的犀角、非洲的乳香,这些听着陌生的药材,经过九江药商的巧手配伍,变成治疗风湿骨痛的秘方,做进出口生意二十年的王总透露:"去年通过中欧班列直接运来匈牙利的枸杞,品质比宁夏产的还清甜"。
正午时分,餐饮区的浔阳药膳馆坐满了客人,砂锅里炖着甲鱼配石斛,蒸笼里躺着艾草青团,连凉拌木耳都掺了决明子,老板娘笑着说:"现在年轻人养生讲究,上周还有个抖音网红专门来拍我们的'朋克养生套餐'"。
市场的变迁藏在细节里,老药秤的铜盘还刻着"斤两"刻度,但电子秤的液晶屏已经能自动换算克数;传统的篾箩旁立着智能恒温柜,保证娇贵的西洋参不会受潮;就连算账的算盘声里,都混进了支付宝到账的提示音。
暮色中的九江中药材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装卸区的大货车开始调头,准备把打包好的药材发往全国各地,那些贴着"电商专供"标签的包裹,第二天就会出现在某直播间的背景里,而市场门口的百年老槐树下,几位白发药商依然守着他们的老物件,就像守护着中药文化的火种。
夜幕降临时,市场外墙的LED灯带亮起,"中国·九江中药材专业市场"几个大字格外醒目,从这里流出的药材,或许明天就会出现在某个中医馆的药戥子里,也可能变成海外华人的乡愁寄托,不变的是长江的涛声依旧,变化的是药香里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