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忽冷忽热,身边不少朋友都抱怨嗓子里像堵了块黏糊糊的"胶水",咳不出来又咽不下去,连睡觉都翻来覆去不安稳,这种时候大家才想起老一辈说的"痰多伤身"真不是吓唬人的,其实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中药调理法,对付痰湿问题就像给身体做了次深度清洁,今天就带大家看看中药化痰到底有多神奇!
先搞懂"痰"从哪来
很多人以为只有感冒才会咳痰,其实没那么简单,中医眼里的"痰"分好几种:早上起床喉咙里卡着的白痰可能是脾虚运化不利;黄黏痰多半是肺里有火;还有的人明明没生病,却总感觉嗓子眼有东西,这可能是梅核气在作怪,我邻居王奶奶就是典型例子,她年轻时当老师落下慢性咽炎,每天保温杯里泡着罗汉果、陈皮,现在七十多了照样中气十足。
藏在厨房里的化痰高手
别以为中药都得抓大把药材煎煮,很多化痰宝贝就在你家灶台上,前阵子我咳嗽老不好,我妈从冰箱掏出个橙子,顶上撒点盐蒸了十分钟,连皮带肉吃完当天就见效,后来才知道这土方子里的盐是引经药,橙皮本身就是理气化痰的好手。
要说最接地气的化痰组合,当属陈皮配山楂,上次办公室小刘感冒后总说胸闷,我给他泡了杯陈皮山楂茶,看着他皱着眉头喝下去的样子直想笑,没想到第三天他兴冲冲跑来说:"原来胸口压石头的感觉真能喝没了!"其实陈皮燥湿化痰,山楂消积导滞,俩个凑一起就像给肠胃开了双闪模式。
药店能买到的化痰中成药
说到正经中药,可不能随便瞎吃,记得去年流感高发期,药房里挤满人,有个大哥指着广告上的川贝枇杷膏就让拿三盒,我赶紧拦住他:"您这舌苔厚腻怕是不适合!"果然他伸出舌头全是白腻腻的痰湿,这时候吃润肺的川贝反而越吃痰越多。
真正对症的中成药各有绝活:二陈丸专治白痰稀薄的脾虚痰湿,橘红痰咳液对付黄痰黏稠的肺热痰盛,而参苓白术散更适合那些总觉得嗓子有痰却又咳不出的虚胖体质,上个月我表弟熬夜打游戏熬出痰湿咳嗽,吃了五天参苓白术丸,不仅痰少了,连带着啤酒肚都小了一圈。
祖传化痰小秘方大公开
我奶奶活着时常说"化痰要寻根",她有个压箱底的方子:取七颗单头紫蒜捣成泥,加半勺红糖兑温水送服,这法子看着简单,当年可是救过我爸的急,那年冬天他肺炎初愈,嗓子里总像拉风箱似的呼噜响,喝了三次蒜泥水,第二天就能听见清脆的咳嗽声了,不过这方子味道确实冲,试过的人都说喝完得含块薄荷糖压味。
还有个适合上班族的懒人方——冬瓜薏米汤,菜市场买那种带白霜的老冬瓜,连皮切块和薏米一起炖,每周喝两次,我们办公室的会计大姐坚持了两个月,原本上厕所总粘马桶的情况改善了好多,她说现在擦屁股都用纸少了一半,听得我们哭笑不得。
化痰养护的三大禁忌
很多人化痰心切反而踩坑,我见过最严重的是个小伙子,看网上说鱼腥草消炎就天天榨汁喝,结果喝出满脸痘痘,其实鱼腥草性寒,只适合肺热痰黄的人,他本身脾胃虚寒还长期喝,不长痘才怪。
还有人听说生姜化痰就猛吃,结果上火流鼻血,正确做法应该是白天含姜片祛寒痰,晚上改喝银耳羹润燥,另外要注意,痰多的人千万别吃糯米制品,那黏性会让痰液变得更顽固,就跟和面时加胶水似的。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中医馆墙上那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要想断根还得从调理脾胃入手,最近我在试艾灸丰隆穴,这个号称"化痰第一穴"的位置确实神奇,灸完第二天晨起吐痰明显清爽很多,当然这些方法因人而异,要是拖成慢性病可得找专业大夫把脉开方,毕竟咱们老祖宗留下的智慧,讲究的就是个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