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千年药乡的当归密码

一归堂 2025-05-06 科普健康 1602 0
A⁺AA⁻

在甘肃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清晨五点的露水还没散尽,药农老李已经蹲在摊位前整理他的当归苗。"这茬当归是霜降前采挖的,表皮棕褐带油润,闻着有股淡淡的甜味。"他随手掰断一株当归,断面呈现出令人安心的黄白色,这样的场景,在陇南已经延续了六百多年。

当归地里长出的"千年药乡"

陇南人把种当归叫做"务当归",在宕昌县甘草岷州会议纪念馆旁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梯田里,当归苗正随着山势起伏摇曳,这里年均气温8.6℃,年降水量700毫米,无霜期140天,砂质壤土透水透气,恰好满足当归"喜凉怕热"的脾性,药农们总结出"冬苗春栽,秋收冬藏"的农谚,每年立冬前后移栽,白露时节采挖,让当归在最适宜的时段积累有效成分。

2023年统计显示,陇南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50万亩,其中当归占全国总产量的70%,在宕昌县阿坞乡,连片种植的当归田像绿色地毯铺满山坳,无人机掠过时能清晰看到田间管理的精细程度,药农王大姐家三代人守着十亩当归地,"过去靠人背马驮下山,现在路修到地头,新鲜当归当天就能进冷库"。

定西黄芪与党参的"黄金搭档"

沿着国道往西北走200公里,定西市岷县的黄芪田正泛着铁锈红,这里的黄芪生长在海拔2400米的二阴山区,昼夜温差大,使得药材表皮龟裂形成特有的"菊花心",药商老张指着刚挖出的黄芪说:"你看这断面金黄绵软,煮汤能拉出琥珀色的丝,这是地道岷芪的标志。"

与黄芪相伴而生的党参,在渭源县莲峰镇形成了独特景观,当地发明"粮药间作"模式,玉米地里套种党参,既保水遮阴又提高收益,药农老陈算过一笔账:一亩党参年收入抵得上三亩小麦,"但伺候起来也金贵,每天要查看土壤湿度,雨季得及时排水",2022年定西中药材产值突破百亿,黄芪、党参加工品已出口到20多个国家。

甘南藏区的"神秘药谷"

穿过尕海湖往南,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则岔牧场藏着特殊药材,冬虫夏草不是传说——每年5-7月,牧民卓玛都会带着特制小铲,在海拔3800米的高山草甸寻找"虫草"。"要找有蝙蝠蛾幼虫的地方,土层要湿润但不能积水",她弯腰拨开草丛,露出几株寸许长的虫草,这种珍贵药材在当地被称为"雅扎冈布",意为"雪山之精"。

藏医世家后代扎西经营着一家小药坊,木架上摆满唐古特大黄、藏木香等药材。"我们沿用《四部医典》的炮制方法",他展示正在晾晒的藏红花,"花瓣要在晨露未干时采摘,用羊奶浸泡去毒",近年来,甘南建成15个中药材种质保护区,将绿绒蒿、桃儿七等珍稀藏药纳入保护名录。

药香飘出的致富路

在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园,流水线上滚动着当归切片机,空气中弥漫着辛香气息,90后返乡创业的赵晓燕正在调试烘干机温度,"传统阴干要半个月,现在我们用40℃恒温烘干,挥发油保留率提高30%",她设计的当归面膜礼盒,在电商平台创下单品百万销量。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田间,文县中寨镇的"科技特派员"制度让老药农开了眼界,农技员带着土壤检测仪逐户指导:"这片地缺锌,每亩补施2公斤硫酸锌""重茬地要深翻40厘米,撒生石灰消毒",2023年全县中药材平均亩产提高25%,药农人均增收4000元。

夜幕降临时,宕昌县城的药膳馆开始飘出香气,当归生姜羊肉汤在砂锅里咕嘟作响,隔壁桌客人正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个纹路,正宗的‘蚕头凤尾’党参......"千年药乡的故事,正随着袅袅药香传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