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听街坊邻居念叨"吃梨别碰中药",刚开始我还不当回事,直到亲眼看见楼下王大爷捧着梨汤配中药被老中医撞见拦住,这才意识到这事儿真不是开玩笑!今天咱就来扒一扒梨和中药之间的那些讲究,看完保准你再也不会轻易踩雷。
要说梨这玩意儿,那可是家家户户秋冬必备的"润燥神器",脆生生的果肉咬一口滋滋冒汁,煮碗冰糖雪梨更是止咳化痰的标配,可谁能想到这清甜补水的果子,遇上某些中药就像火星撞地球?前阵子隔壁张婶感冒咳嗽,边喝中药边吃梨,结果半夜上吐下泻,诊所医生说就是这两者犯冲闹的。
老祖宗留下的食疗智慧真不是盖的,中医讲究"四气五味",梨子性凉味甘微酸,本就是清热降火的狠角色,要是碰上同样寒凉的中药,好比两个冰块抱团取暖,肠胃弱的人当场就得缴械投降,就拿常见的川贝母来说,这味止咳良药本身就带着股寒气,配上冰镇过的鸭梨,两股冷流直冲丹田,不闹肚子才怪!
更吓人的是成分打架,梨子里含有的鞣酸遇到中药里的生物碱,就像豆浆碰上红糖会结块,上个月我表姐煮了人参鸡汤补气血,饭后啃了个梨,结果当晚失眠到天亮,后来才明白,梨子的酶类物质会把人参皂苷分解得七零八落,白花了好几百块的野山参。
最要命的是解药效应,去年我妈风湿发作喝祛湿药,我顺手切了盘梨丁给她润喉,好家伙,连着三天药效全无,老中医一拍大腿:"梨子把药性都中和了!"原来梨皮里的酚类物质就像个扫帚,能把中药里的有效成分清扫出体外。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中药都跟梨八字不合,像金银花、夏枯草这些清热解毒的药材,倒是跟梨子挺合拍,关键要看病症方向,如果是着凉感冒需要发汗,这时候塞个梨子下肚,相当于给病邪开了后门,寒气排不出去全闷在体内。
这里给大家划重点:补气类的人参、党参、黄芪,祛湿的苍术、厚朴,温阳的肉桂、附子,这些和梨绝对是水火不容,特别是炖煮滋补汤药时,哪怕剥个小梨当零食,最好间隔两三小时,实在嘴馋,记得把梨加热煮熟,寒性少了还能存点阳气。
现在知道为啥中药店门口很少卖水果了吧?这不是迷信,是实实在在的食物相克,下次抓中药前,千万问清楚忌口清单,拿不准的时候,宁可多等半天再解馋,也别拿自己身体做试验田,毕竟吃药治病是大事,几个梨子的钱可比医药费便宜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