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在调理身体喝中药,每次看他们蹲在灶台前盯火候的样子都特逗,有个大姐跟我说她上次把药煎糊了,砂锅底黑得跟包公似的,气得直跺脚,其实中药煎熬这门学问,真不是"咕嘟咕嘟"煮开就行,今天咱就来唠唠这里面的门道。
记得去年我奶奶腰疼,老中医开了方子还特意嘱咐:"头煎大火滚了转小火,二煎直接开水冲......"当时听得我直迷糊,后来才发现这煎熬时间简直就是中药的命根子,就跟炒菜火候似的,差几秒钟味道都不一样。
先说这头煎和二煎的讲究,头煎就是第一锅药,一般药材下锅后要大火熬开,这时候得盯着点,就跟煮饺子似的,等水面扑腾起大泡泡了马上转小火,这时候计时器就得掐起来了——普通草药头煎要煮20-30分钟,根茎类的得像人参、黄芪这些硬货,得熬够30分钟以上,二煎就简单多了,开水一冲闷个15分钟就行,就跟泡浓茶似的。
不过有些药材特别叛逆,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像钩藤、薄荷这种含挥发油的,下锅煮超过15分钟有效成分就挥发得差不多了,得跟相亲似的见好就收,而矿石类的生龙骨、磁石这些硬骨头,得先单独炖它个40分钟再下其他药,不然就跟啃石头似的没效果。
我邻居王叔上次煎附子就差点出事,这哥们心急火燎地用高压锅压了半小时,结果舌头麻了半下午,后来老中医跟他说,附子这毒家伙得先煎两个小时解毒,比炖猪蹄还费功夫,像这种有毒性的药材,该花的时间绝对不能省,不然轻则拉肚子重则进医院。
熬药的锅也有讲究,最好用砂锅或者搪瓷盆,我见过有人图省事用不锈钢锅,结果药液发涩像刷锅水,还有人用铁锅煮过,好家伙,喝的时候满嘴铁锈味,这哪是喝药简直是喝金属啊!
火候控制最有意思,刚开始大火把药汤烧滚,这时候就像烧开水似的冒泡,转小火后要保持"螃蟹眼",就是表面微微沸腾,锅盖还得留条缝透气,我奶奶以前总说"煎药要像待嫁姑娘般温存",火大了怕熬干,火小了又怕煮不透。
特殊药材处理更是各有各的脾气,像阿胶得等药快熬好时放进去烊化,就跟加冰糖似的搅匀就行,车前子这种带壳的得包在纱布里煮,不然满嘴沾得都是滑溜溜的籽,最麻烦的是"后下"的药材,比如薄荷、砂仁,得等关火前5分钟才下锅,不然香味全跑光。
熬药时间这事还真不能偷懒,我亲眼见过有人图快把所有药材一股脑煮俩小时,结果药汤苦得能当农药使,也见过急性子中途揭盖看,结果药气全跑了,老中医常说"煎药如练功",急不得躁不得,该文火慢炖的时候就得耐着性子。
现在有些药店能代煎中药,但懂行的人都知道,现熬现喝才是王道,代煎的药液放冰箱里三天,那药效就跟隔夜茶似的大打折扣,就像我妈说的:"煎药声听着闹心,但'咕嘟咕嘟'响的时候,总觉得病已经好了一半。"
最后说个小窍门,熬完药的药渣别急着扔,老辈人都会捏着药渣看看,要是断面颜色焦黄、一捏就碎,说明火候正好,要是发黑发硬,那就是熬过头了,这判断方法虽然土,但比仪器测得还准。
熬中药就像伺候祖宗,时间、火候、器具样样都得讲究,别看现在有各种自动煎药壶,但老中医还是摇头说少了"三碗水煮成一碗"的灵魂,下次要是再看见谁家灶台上冒着中药味,可别嫌呛人,那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在锅里翻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