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良,藏在山野里的千年养生密码

一归堂 2025-05-07 科普健康 1603 0
A⁺AA⁻

"老张啊,你上次说的黄良还有吗?我媳妇湿疹又犯了。"邻居王婶敲开我家院门时,我正蹲在台阶上晒药材,竹匾里的黄良片被太阳镀了层金边,散发着特有的草药香,这味祖辈传下的草药,在我们浙南山区救了不知多少人。

要说黄良这名字,外地人十有八九要听岔,前些年有个大学生村官,非说我们搞错了,拿着手机查了半天"黄良",结果跳出的都是"黄粱一梦",其实这味药学名叫"黄药子",只是老一辈嫌学名拗口,看它根茎金黄能入药,就唤作黄良,就像管蒲公英叫"婆婆丁",管鱼腥草叫"折耳根",都是带着烟火气的土名字。

我打小跟着爷爷采药,认得黄良的脾气,这草喜欢长在溪涧边的红砂岩缝里,清明前后冒嫩芽,叶片油亮得像抹了蜡,有经验的药农都知道,三年以上的老根才够劲道——挖出来时要把须根修剪成短辫子,晾到七成干再切片,这样药效才能锁住,去年有个城里来的收购商,非要把鲜黄良冻干,结果做出的药茶喝着像刷锅水,这就是外行人不懂规矩。

说到黄良的本事,最出名的就是对付"南风毒",每年梅雨季节,空气里黏糊糊的湿气裹着热毒,人身上就容易起红疹子,记得2019年夏天暴雨不断,村卫生所挤满皮肤瘙痒的病人,我爸把晒好的黄良片往陶罐里一抓,配上三颗红枣六碗水,文火熬成琥珀色的药汤,那些浑身抓出血道子的老乡,连喝三天准能见效,现在想来,那陶罐底沉淀的黄色胶质,大概就是黄良独有的粘液蛋白在起作用。

不过真要把黄良用到位,还得讲究个"君臣佐使",上个月镇中学老师带儿子来看痤疮,孩子满脸通红像熟透的番茄,我给他配的方子里,黄良只占三成,剩下七成是金银花、野菊花这些凉血的,果然喝了五天,脸上的火山口就平了大半,所以说单兵作战不如组团,就像做菜讲究个搭配,黄良也得找对搭档。

这些年总有人质疑中草药不靠谱,可黄良偏偏在实验室里扳回一局,省城中医药大学的研究团队,从黄良里提纯出三种活性成分,说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奇效,去年村里老李头被毒蚊子咬了小腿,肿得亮晶晶的,我用黄良粉调醋给他敷上,第二天就能下地干活,后来才知道,那溃烂处正好是金葡菌感染,倒应了专家的研究结论。

采黄良是个技术活,九月霜降前最要紧,这时候根茎攒足了力气,拿锄头可得悠着劲儿,稍不留神就会削断主根,新收的黄良要摊在篾席上"发汗",夜里得起来翻两次身,我见过图省事直接烘干的黄良,切面干巴巴的泛白,泡水时浮着一层渣,那都是没掌握好火候,真正上等的黄良片,该是半透明的鹅黄色,折断时能拉出细密的金丝。

现在物流发达了,黄良不再局限于山里人自用,前阵子有个跨境电商找上门,说要把我们村的黄良卖到东南亚,我给他们支了个招:把黄良和陈皮掺在一起,做成醒酒护肝的茶包,没想到这批货在越南特别抢手,说是解海鲜啤酒的毒,你看,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换个包装照样能闯世界。

当然黄良也不是万能灵药,体质虚寒的人要慎用,孕妇更是碰不得,去年隔壁村有个姑娘月经不调,听信偏方猛灌黄良煎剂,结果气血两亏住了院,所以用药前总要问清楚症状,就像炒菜放调料,多寡深浅都有讲究。

最近我在试验把黄良制成药膏,传统做法是用猪油调和,现在改用蜂蜡和橄榄油,上周给环卫工老周试涂,他多年静脉曲张的脚踝终于没再溃烂,看着黄澄澄的膏体在玻璃罐里泛着光,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话:"草木无情却有性,全看人会不会说话。"黄良不会开口,但懂得它的脾性,就能让这山野馈赠

猜你喜欢

17782058171 29644969